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13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不佳的成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9 11:18: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普遍不佳的现状,从企业经营环境、企业战略、人员、设备、品质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对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机械工业企业企业要取得良好的品质效益需要政府部门、品质管理学术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机械工业企业素质 品质效益品质管理

1引言

机械工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机械工业企业拥有员工2000多万人,机床设备近400万台[1],年销售额4000多亿元。然而当前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普遍不佳,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品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据统计我国机械工业的年利润仅为56亿元,利润占销售额的百分比只有1.4%。远远没有走上品质效益型的道路。机械行业作为我国建国初期即重点发展的行业,作为我国最早接触全面品质管理的行业之一,企业管理管理也较为规范,出现品质效益普遍不佳的局面,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另外,机械工业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引发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如大量下岗工人的安置问题等等。面对许多机械工业企业“死不了,活不好”的尴尬处境,为帮助机械工业企业走出困境,研究与分析造成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不佳的原因显得尤为必要。

2成因分析

本文将从企业经营环境、企业战略、人员、设备、品质管理、售后服务等方面来分析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不佳的原因。

2.1 企业经营环境

企业的经营环境无疑对企业的品质战略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政策环境、主管部门干预和市场环境。

2.1.1 政策因素

建国以来,国家对机械工业企业还是相当重视的。但忽视了两个重要问题: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机械基础件行业的建设。

在计划经济下,政府没有积极引导机械工业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及时进行技术改造。政府要求企业的是产量和速度,品质往往不是重要的考虑对象。长期以来,养成了企业只重产值速度,不重品质效益的习惯。这样企业自身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资也缺乏主动和热情,设备老化、工艺落后已成为大多数机械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机械工业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提高产质量量,而产质量量的提高是靠一定生产手段来实现的,设备严重老化、技术改造欠帐过多的机械工业企业在这种情形下,很难选择品质效益这条路子。久而久之,企业欲发展缺乏必要的投入;该破产的亏损企业也因没有相应的社会配套措施以保证破产的顺利进行,这样就造成了机械工业企业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

国家主管部门缺乏系统观念,忽视供应链上游的投入是造成机械工业企业产质量量难以切实提高的另一原因。在八五计划以前,国家对机械基础件的研究开发投资很少,机械基础件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设备水平很低,其产质量量较低。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基础件生产的投入,组织了相应的技术攻关,但收效不大。如我国某经贸考察团成员在与越南胡志明市的机械制造业人士探讨轴承出口时,对方明确提出除了沈阳轴承厂、瓦房店轴承厂和洛阳轴承厂这三家国字号企业的产品,其余的一律免谈,原因是品质不过关。可以想象,一个比中国落后许多的国家对我们的产质量量如是评价,我国轴承厂要在国际市场立足是何等的困难,更何况我国现有轴承厂600多家,绝大部分难以取得良好的品质效益。机械基础件的品质问题连累了下游机械制造业,致使有的机械工业企业虽然引进了国外的生产线,但由于国内合格的原材料、基础件供应商太少,仍然难以稳定地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难以取得品质效益。

2.1.2主管部门行政干预

当前,国有和集体机械工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其人事权使用过滥,根据短期业绩来评价、调整企业主要领导班子,致使一些困难企业领导更换过于频繁,引发和助长了企业的短期行为。

2.1.3 市场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乡镇企业、私有企业加入到了机械行业。这些企业的技术、设备和人员素质相对较差,产质量量水平较低,但经营机制较为灵活,有的甚至采取私下回扣和行贿的手段进行促销,从而破坏了机械产品的正常竞争环境,使许多企业无法以高品质赢得市场、以优质优价取得效益。

2.2 企业战略

许多机械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明确协调的品质发展战略、制造战略和供应链管理战略。在买方市场的今天,用户订货往往是现货、急货,企业往往单纯依赖于高库存水平,缺乏相应的供应链战略指导,增大了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企业效益。另外,有的企业对其供应商的选择完全依照价格,谁出价低,就买谁的产品,故意拖欠货款,不愿与合格的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双赢合作关系。

2.3 人员问题

人的因素始终是影响产质量量的最关键因素,一线工人是产品符合性品质的直接完成者,技术人员是产品设计品质的创造者,企业领导是品质战略的制订者和推动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发挥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品质和效益。

2.3.1 领导素质与管理能力

自我国引进全面品质管理以来,企业领导品质意识普遍增强,但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依然参差不齐。加之对企业领导者的监督机制和奖罚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领导没有把主要产品精力放到抓品质促效益上,不愿花大力气推动艰苦细致的品质工作,产质量量的低水平徘徊也就不足为奇。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则是导致企业品质效益不隹的另一主要原因。许多企业领导仍采用救火式的管理方法,没有一条管理的主线,忙来忙去,企业还是一团糟,问题成堆,却找不到根源所在。所以说,企业要练内功、挖潜力,首先应着力于提高企业的领导者素质,注重企业的自我管理。

2.3.2 技术人员人才断层与积极性缺乏

企业技术人员的结构存在一定缺陷,技术人员队伍过于年轻,经验不足,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够,工作较为浮躁。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报酬分配不合理,薪金过低,对技术攻关的奖励承诺无法兑现,这些普遍存在的情况大大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许多技术人员出工不出活,导致企业新产品开发进展缓慢、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时间过长,使许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得不到应有的效益回报。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身怀绝技的技术人员因对企业不满而离开企业,开办生产同样产品的私有企业,这不仅削弱原来企业的技术力量,使企业丧失了以品质求效益的技术优势,而且加剧了机械行业的无序竞争。

2.3.3 工人素质与业务能力

尽管在80年代初,大多数机械工业企业开展了品质管理培训,但由于培训中的形式主义,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广大职工的品质忧患意识还有待强化。另外,由于机械行业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但薪水水平较低,因而许多工人劳动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提高产质量量的热情。

一线工人的业务能力也有下滑的趋势。在一些老机械企业,由于长年开工不足,每年招收的青年工人很少,企业新鲜血液不足,老工人经验丰富但不重视规范化操作,不相信科学的品质方法。在新建的机械企业,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的传统方法已被弃用,许多青年工人的经验和作业技巧主要依靠自己实践中摸索,其代价是产质量量不稳。以前工人之间探讨技术、交流经验的动人场面不见了。特别是近年来,许多企业引进了一些先进数控设备,操作人员稍作培训就上岗作业,因经验不足而导致设备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产质量量,而且引发了大量的维修费用和停工损失,使企业品质成本居高不下。

2.4 品质管理低效

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不佳的另一直接原因就是企业品质管理的低效率。品质管理机构没有充分发挥起职能,品质责任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品质经济效益分析手段,即使是已经获得ISO9000注册的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ISO9000认证带来的益处。

2.4.1 品质管理机构不力

企业要提高产质量量,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品质管理机构。当前机械工业企业大多设置了质管机构,也有的企业由质检部门代行质管工作,还有一部分企业由企管科兼管。设置了品质管理部门的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品质管理部门职能弱化,整理准备应付上级的材料成了主要工作。对产质量量的控制过多依赖于工艺纪律和品质检验。

(2)品质管理部门职能不够明确,与其他职能部门分工不清,人员配备不够合理,使品质管理部门变成了“全包办”或“全不办”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困难,难以有效发挥协同效用。

众所周知,企业无论大小,其产质量量的保证和提高无不依赖于各项品质职能的落实,而这些品质职能的落实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执行,机械工业企业品质管理部门设置不当,造成了产质量量职责不清或对产质量量放任自流。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企业领导对质管机构的作用认识不足,归根到底也就是对品质,对品质管理的认识不足。2)计划经济时推行品质管理带来的形式主义的危害。推行品质管理之初,靠得是行政命令,企业按照统一模式建起了全质办。这些全质办大多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致使企业产生了全质办在机械工业企业无用武之地的错觉。这也从反面说明了要充分发挥品质管理部门的作用,企业必须在质管部门的设置上下功夫,结合企业实际,建立一个高效有力的质管机构[2]。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1:18:22 | 只看该作者
2.4.2 品质责任不清,品质处罚过轻

机械工业企业在资金不足,工艺设备落后的情况下,落实品质责任,控制人为因素应是一个提高品质效益的明智之举。影响产质量量的五大因素有人机料法环,在其它四大因素暂时无法改善的情况下,控制人为影响,发挥人的作用可以说是唯一的出路,而当前机械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品质责任不清,工艺纪律松驰的情况,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缺乏划分品质责任的充分依据,使品质责任难以具体落实到人,如缺乏相应的品质追溯标记等;2)品质奖励与品质惩罚过轻,职工干好干坏差不多,甚至一个样,难以起到奖优罚劣的目的;3)少数企业没有将品质与责任联系起来,没有推行品质责任制;4)质检队伍素质差、水平低,错检情况比较严重;如某机械厂的品质检查员在检查企业自加工的模具时,将原来配套的模具拆开检查后配套出错,却认为是工人加工不合格。5)有的企业领导对品质责任认识不够,担心品质奖惩明显会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故而对品质问题不予深究。例如某厂操作工擅自擦去不合格品标记,将不合格品混入合格品中,从而引起用户拒收整批产品,而质检验处仅对车间罚款100元品质奖以示警告[3] 。试想这样的处罚对企业品质责任的落实、品质意识的提高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2.4.3 品质控制方法不足

品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方式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尤其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更有其不适应之处。抛开经济体制和经营上的差异不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不存在机械工业企业普遍困难的情况,因为破产法的正常实施,亏损到一定程度的企业可以或必须申请破产;在我国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处于过渡期,企业破产的相应社会环境尚不健全,企业破产并非易事,这就出现了我国许多机械工业企业处于困境的情形,可以说,在这些企业,员工人心惶惶,全面品质管理的方法很难得以应用,因为西方的品质管理专家们接触不到这类问题,仅仅依靠由他们提出的品质管理理论和方法难以解决此类企业的品质问题。当前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控制方法不足主要体现在:1)现有的品质管理方法体系中缺乏针对困难企业的品质控制方法;2)对于现有的品质管理方法,由于企业人员素质较低,一些有用最基本的方法往往没有得到普及。如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在机械工业企业使用率很低,一些企业的品质控制点长期处于不控和失控状态。离开必要的品质控制技术,企业要提高产质量量,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4.4 缺乏必要的品质成本数据,品质成本核算不准

企业要提高品质效益,就需要了解已发生的品质成本,控制将要发生的品质成本,这就需要有准确的或基本准确的品质数据。目前,相当一部分机械工业企业还没有开展品质成本的统计和核算工作,有的企业虽然开展了这项工作,但品质成本数据估计成分过大,准确性很低,由此进行品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往往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难以正确评价因产质量量提高或品质管理工作的改进而带来的经济效益,难以使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以品质求效益产生深刻的体会,难以进一步坚定企业以品质求效益的信念,从而对机械工业企业的品质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

2.4.5 品质认证收益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一些ISO9000注册企业,产质量量和企业效益均不理想,有的企业甚至陷入困境。有的企业过分看重ISO9000证书,认为拿到证书就有了市场,对企业品质体系的完善与运行不够重视,不重视品质改进,企业运行中的品质体系与品质手册不符,削弱了ISO9000认证的作用[4]。

2.4.6 品质管理小组活动效果不佳

作为企业品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有效工具,品质管理小组在世界各国得到了极大的普及,不仅在日本、韩国获得了成功,就连欧美国家亦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在我国,品质管理小组的普及面和活动效果都不甚理想,据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只有64.8%的企业有品质管理小组在活动, 其中只有36.2%的企业认为其品质管理小组效果良好[5]。多数企业员工对生产中存在的品质问题和浪费问题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缺乏主动参与品质管理小组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机械工业企业产品成本高、品质差的重要原因。

2.5 设备老化、工艺落后

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这是制约机械工业企业提高产质量量的一个长期的根本因素。许多机械工业企业的设备残值远低于企业负债,技术改造的难度很大。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进行企业技术改造,进行技术改造的投资额巨大,难以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有的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投入巨资引进了国外设备甚至国外的整条生产线,但由于吸收消化太慢,达不到预期的生产能力和品质水平,投资难以回收,一些企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企业也只能惨淡经营。

2.6 售后服务品质不佳

市场竞争的加剧,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服务品质,然而在售后服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包括:不信守售前的服务承诺;服务方式僵化;视售后服务为应付顾客的手段,而不是主动为顾客排忧解难;机械产品的保修期确定不合理等等。

总之,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普遍性的。即使如此,也有为数不少的机械工业企业取得了良好的品质效益。这也说明企业自身的素质,是适应环境求得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机械工业企业品质效益不佳是由社会和企业两大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为机械工业企业踏上品质效益之路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品质管理理论界,应该结合我国机械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研究适合我国企业的品质管理新理论和新方法,为企业提高品质效益提供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作为机械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要切实重视品质工作,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一味等待机遇或怨天忧人,企业只能在市场大潮中消失。
3#
发表于 2011-11-9 11:18:31 | 只看该作者
不好的原因概括得很全面,不仅适用于机械行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4-11-23 03:36 , Processed in 0.0382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