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42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5 06:2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本世纪开始,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管理理论迅猛发展,学派林立,推陈出新,同时与此相应的管理学派、工具、方法,日趋复杂,花样繁多,使人目不暇接。这种状况有力地推动着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然而,它也使人们在进入管理的殿堂时,左顾右盼,无所适从,陷入“管理理论丛林”之中。在每一种管理学派面前,总是存在着部分管理现实无法用该理论进行解释。由此,在管理的实践中,许多人对管理理论、方法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认为管理理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其实,管理实践是管理理论的基础,管理理论反映并指导管理实践的发展。管理实践之所以是管理理论的基础,因为管理实践既是管理理论的来源,又是管理理论完善和发展的动力。管理的理论、方法来自实践,一定时期的管理理论,既是适应这一时期管理实践的要求而产生的,又是对这一时期管理实践的一定程度的客观反映。管理从来都是历史的管理,它深深地被打上历史的烙印,不同历史时期,管理实践的内容是不同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管理理论也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去探索、认识这些新的内容,新的理论。
虽然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的发展永无止境。但是,管理理论的发展始终是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管理学和管理实践众多理论和方法的后面,却有着相同的内容:提高效率。这是管理的永衡的主题。管理的本质是追求效率,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从根本上也是围绕着效率展开的。
回顾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效率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一部效率革命史。
人们通过分工形成了组织,组织之间开始相互协作的生产活动开始,这时也就有了效率的问题。从农业的发展来看,农耕工具的出现、畜力的利用以及生产分工的出现,都可以认为是人们寻求提高效率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在农业,在其它一切人类社会和生产活动的领域中,如果在效率上不能满足人类自己的需要,它们就会被淘汰,就会有更具效率的工具来代替。因此,尽管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还没有提出管理的理论,但却具备了现代管理的最朴素的思想:如何提高生产活动的效率。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引起的产业革命,既是生产技术的巨大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产业革命始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在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手工劳动。随着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的增长,首先促进了织布技术的改革,由于1733年发明了飞梭,织布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提高了一倍。18世纪,在工厂手工业分工条件下,一个工人一天制4,800根针;19世纪一个管4台机器的工人,一天生产600,000根针。一个成年工人1小时用机器印制的4色花布,等于过去手工劳动时200个成年工人1小时所印制的数量。产业革命由于广泛地使用机器,提高了劳动效率,并使得分工和协作和到加强,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程度,推动了科技进步,使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最早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对劳动分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发现,由于分工,工人一天可以制造4,800根针。他认为,分工制度可以使人专门从事某一项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样可以使之很快成为熟练工人,而生产效率会因为专业化生产而大大提高。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这个时期的企业大多为个人或家族所有。这决定了企业管理的特点:家长制和经验管理。企业主的决定就是企业的决定。在当时,企业管理的中心问题是资金,或者说是资金的筹集。只要有了资金,就可以投资建厂,就可以获得利润。因为当时资本家可以无限期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即通过生产设备效率的提高达到提高资金效率的目的。至于企业管理的问题,主要依靠企业主的经验。资金成了提高效率和带来利润的最重要因素。这个时期企业管理属于经验管理时期。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初,人们发现尽管许多工人的劳动时间都在每周工作高达60小时以上,但工人的生产率和薪水却很低。美国许多工厂的产量远低于其定额生产能力,能达到60%的就很少。这是因为人们对众多机器的协同生产的问题还很陌生,工序与工序之间的配合不良,出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矛盾。而企业主仅凭经验无法处理较大规模的人与机器管理的问题,这个矛盾限制了生产能力的有效发挥。美国管理学家发现如果让机器与机器操作者密切地配合起来,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生产的效率,于是,美国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各种试验,创造了—套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管理实践中的这一难题。
科学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泰罗于1900年前后在他服务的一家钢铁公司进行了“搬铁块”试验。他经过对搬铁块工作全过程的分析,设计了—套合理的操作方法,按照这套新方法,每个工人的日均搬运的效率提高了近3倍。泰罗的试验目的是使动作最合理、而所使用的时间最少,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的。
按照泰罗的管理方法,可以确定操作的标准程序和标准工时,按照标准工时,又可以确定工人的报酬量,使计件薪水制有了定量化的基础。在计件薪水制的推动之下,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有了飞速的提高,经济发展很快,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
泰罗等人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是从车间工人的角度来考察,而在近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的另两个流派,则着重研究组织的行政管理问题,中心是如何使管理组织机构合理化和组织的效率问题,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从企业管理的全局和整体来考察。他不是停留在研究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效率上,而是着重于分析研究高层管理效率和一般管理原则。其管理理论是以大企业的整体为研究对象,以组织管理为重点。
韦伯主要研究官僚组织的效率问题。韦伯认为,理想的官僚组织体制最符合理性原则,效率最高,在精确性、秩序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而优于其他组织形式,适用于各种管理工作及各种组织。
泰罗等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他们所处的时期是社会化大生产刚刚建立时期,生产力相对低下,劳动人民生活尚没有得到改善,劳动仍为谋生的第一手段。这个时期的管理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内容的。企业主主要关心的是资金的效率与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相对地看,物质的消耗由于技术水平的相似性并没有给企业竞争带来什么大的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在收入水平不高而又相对缺乏丰富的物质产品社会时,经济动机成为人们积极工作的一种动因,成为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因此,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研究没有深入进行,对人性的探索仅仅停留在“经济人”的范畴之内,在古典管理理论中没有把人作为管理的中心。
科学管理制度的推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不久人们又发现由于这些措施的推行,工人的劳动强度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劳动报酬相比之下变得更低了。这导致了工人与机器的矛盾转化成为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本世纪20年代以后,工会组织得到加强,工人们已经厌倦了像机器人一样工作,卓别林演的《摩登时代》的工人就是典型的代表。这时,职工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安定,开始表现出对安全、归属的较强烈的需求,价值准则开始从个人主义向社会伦理转化,职工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白领工人的比重显著增加,劳工通过立法获得了通过工人参与在工作场所实现配合、协作、民主化的权利。工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同雇主进行斗争,又加上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单纯用科学管理理论已不能有效地控制工人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利润的目的。有些管理学家、心理学家等也意识到必须对人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并采取相应的行为准则,使之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为解决效率与人性之间矛盾的需要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行为学派的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研究个体行为、团体行为与组织行为,重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
在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之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美国外,无论是德、意、日等战败国,还是英、法等同盟国,其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过了一段经济恢复时期。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现代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发生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原有的理论和方法有些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管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提高企业效率进行了研究,并在古典管理学派和早期行为学派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术派别。如:
管理过程学派着重研究管理的行政管理问题,其基本思想是:每个主管人员的任务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在集体内一道工作,以求有效地完成集体的目标,通过使管理组织机构合理化,达到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的目的。
管理决策学派继承了巴纳德的社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彻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在他的组织系统的理论中,决策最优和实际上的令人满意标准的二者之间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该理论其实就是通过决策最优的管理方法,使组织结果与目标相符,以提高结果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管理科学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求出最优的解答,追求组织的整体效率,以达到组织的目标。管理科学正式形成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但其来源可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而且,两者在基本原理上有许多共同点。如科学管理要求找出一种“最好的方法”,管理科学则要求“最优化”。只不过管理科学多运用计算机的方法。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6:29:47 | 只看该作者
德鲁克所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在此目的下管理就是对人进行的管理。虽然德鲁克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但德鲁克认为“管理者的职责在于求取工作的有效性。”所谓有效性,无非是效率和效果和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从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和提高企业的效率,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学派得以产生。该学派重视对组织结构和模式的分析,应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并建立起系统模型以便于分析。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由于1973年世界性的石油危机,导致西方长时期的经济衰退,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竞争现实促使企业家首先要考虑的是做这件事情本身是否正确。因为如果没有正确决策这个前提,只是埋头搞好内部各项管理,即使管理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人们越来越重视战略决策问题,管理学家开始重点研究企业如何适应充满危机和动荡的环境的不断变化,战略管理和以往经营管理不同之处在于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迈克尔?波特把战略管理的理论推向了高峰,他强调通过对产业演进的说明和各种基本产业环境的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重视战略决策其实强调的还是一个结果有效性的问题,因为只有带来效益的结果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说到底,还是一个效率问题。
70年代,权变管理理论在美国风靡一时,其主要原因也在于当时美国的特定历史背景。那时,美国经历了一个动荡、不确定的时代,企业管理所面对的是社会不安、经济混乱、政治骚动的环境。面对这一严酷的现实,在管理中强调个性、灵活性,在管理中强调对环境的分析,就顺理成章的了。权变理论表明人们对环境这一组织要素对企业和管理的影响有了更为深刻地理解,开始强调企业的发展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免企业的产出与外部环境的要求不一致,造成结果的无效性,影响企业的效率。
80年代,由于许多企业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企业的业务流程越来越复杂。复杂的业务流程越来越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需要,企业必须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流程的视角来重新设计组织的结构,以实现企业对外界市场环境的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竞争力。美国企业从八十年代起开始了大规模的企业重组和再造革命。企业管理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类似脱胎换骨的变革。
企业再造理论对管理学最突出的贡献彻底地改变了200年来遵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思想能够提高效率的观念,认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流程”,即一套完整地贯彻始终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活动,而不是一个个专门化的“任务”。
90年代以来,创新是管理中最流行的词语。求新求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全世界在管理上也正在酝酿一个新趋势,这个趋势是由全球竞争所带动的。在全球的竞争风潮之下,人们日益发觉二十一世纪的成功关键,与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成功关键有很大的不同。在过去,低廉的天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传统的组织系统也是被设计用来开发这些资源。然而,这样的时代正离我们而去,所有的组织都处于类似的条件下,谁能够创新,谁先领先对手、发挥人们的创造力现在已经成为管理者努力的重心。彼德?圣吉在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得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景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
在完成了对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演变历程所做的回顾之后,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每种理论和实践都有所不同,但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针对当时的具体环境得出的结论。无论哪一种理论或学派,实际上都是围绕管理的核心问题效率而展开。长期以来,管理学家们一直困惑于对众多学派和潮流的评价,对这方面的研究多数停留于表面,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分析,归根到底,是缺乏对管理是追求效率这一本质的认识,没有能够在分析中得出关于管理理论发展方向。
管理理论在新的挑战面前,不是僵死的,凝固不变的,在新的条件下,管理理论依然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正如在历史上不断发展进步一样。
管理的变革,无论是其实践还是其理论的改变决非一时的流行,而是它适应新的时代,新的文明。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旧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必然衰退逐、失效;而适应新时代、新文明的新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实践,必然涌现、兴起。管理上这种新陈代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管理理论的进步,促使管理实践和社会的发展。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又必然推动管理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更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4-11-28 07:37 , Processed in 0.03823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