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可别叫我前辈,都被你们叫老了,即便是在我接触的圈内人中,我也不算是先知先觉的,至少我文中提到的两个人,老丁(也是本坛里的名人)和NEC那个哥们儿就比我看得明白,而像老欧,到目前为止至少在统计技术层面我也没达到他的水平。我和老八(八进制)原来是同事,他对工具的钻研达到了成魔的程度,我也只能望其项背。
我觉得我这样的人只是一个阶梯,我所能看到的,能领悟的你们都可以达到。 从现代品质管理模式进入中国,我看应该是从引入ISO9001:94开始的,也就是说96年以前,我们还很难找到什么系统性的管理方法,品质工具就更差得邪乎,知道用鱼骨图的人在90年代中都是凤毛麟角。
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外国人怎样教我们都是对的,教什么东西对于我们来讲都是新鲜的,看到什么都是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年代。98年公司要求我们做引入Sixsigma的准备,我们看拿到手的教材上那大量的统计工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到质协去请老师来讲,连老师都没见过Sixsigma到底是什么东东,干脆就应我们的要求给我们上了多节统计技术的课程,99年到韩国接受绿带培训的时候,我们个个都能在纸上算概率,让培训老师大跌眼镜问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我们是像成为学者还是成为为公司服务的绿带?
02年以后,是品质工具和品质管理理论的大爆发其,Sixsigma, Lean ,TPM, QC-old, new 7tools, TOC,0缺陷,防错,QFD, DFX, 田口,SPC,FMEA,FTA一拥而上,再加上什么日常的QCC, CP,8D 等等,多到让你眼花缭乱的地步。我们这些在外企的,虽然接触得早一些,但是也在这个时期才得到了大量的资料,各个公司搞质量的在论坛上大串联,交流,辩论,解题。其实很多人是越搞越迷茫,发现总是有新理念,总是有新方法,有太多的未知找不到正确答案。
这就像中国经济一样,今天发展靠网络,明天发展看IT,后天又炒股,以后再炒楼.....其实都是经济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孰高孰低?老丁有一张Slide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品质定义,他说这都是对的,根本就没有高低贵贱,发展替代的关系,当时我不解,怎么说Sixsigma一定会高过QC-7tools,后来我明白了,他说得是对的,那已经是1年以后了,也是因为我在深圳,无锡,东莞,山东跑了一圈,看到了参差不齐的供应商的状况,我太理想化了。也是那个时候,我得到了《反经》,我的朋友还送了我一句话,“审时度势,兼听则明,相信不要太相信,认真不要太认真。”这句话我到了06年才真的听进去。
我觉得现代搞品质的人是幸福的,至少有了问题可以问,可以买到书读,有咨询师可以问,有老师可以请。我们那个时候,只能去找老外去讨教,弄个一知半解的再回去琢磨,身后还有一大批等着你去讲解的人,人在前面讲,后背都在流冷汗,难呀。
真的不要叫我前辈,我还是个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