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56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质量是检查出来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 04: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话题特无聊,不过也无所谓呀,因为大家本来就无聊

不过很可惜的是,我现在能用严格的数学公式证明品质是检查出来滴。

只是,我还在理一些相关的思路,这涉及到品质的定义以及其它。

我渴望有一、两人个能支持这个观点。呵

我现在思考的大致方向是,由淘金,寻找钻石、文物,老板招聘人才,检查员或机器检查已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检查创造价值,进一步到品质是价值的认同,是两两比较的结果,可以是与标准相比较,也可以是产品互相比较。针对天然产品,除了有合格性检查,更有最优性检查,如杂交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种人的选择(女性不要笑),土地的升值等。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大脑的发展,而不是手、足的发展,即人类如何运用稀缺资源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要求,最终,就是质本论,即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谈这个话题之前,有必要思考一下检查到底是什么?

日常生活中,不喜欢吃大米的人,大都爱吃面食,比如馒头,包子,面条,饺子等等,其本质是对面粉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加工,这是最基本的原理。

那么检查呢? 钻石之言“Check, test,inspection, verification, validation,commisioning , running ,examination, appraisal, qualify, evaluate, review……”。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讲,没有目的,就谈上控制,没有选择,也谈不上控制。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处理,作出决策等,其基本原理就是检查。我把这个大意跟同事们讨论时,他们更愿意选择“比较”或“运算”,心态使然,正如一个企业家要开发一个新产品,临下班的时候交待下面的人说:这段时期你们好好把这个方案“比较”一下,“运算”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或更好的思路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算得上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那么,接下来的筛选性检查创造价值那就是“领异标新二月花了”










检查是创造价值的

检查有几种,其中大家最熟悉,最基本的是筛选性的劳动。

打个比方吧,一个苹果园里苹果熟了,因此就把苹果都摘了下来。然后,为了保证苹果这种产品的品质,就需要将生了虫眼的,和烂了的,不合格的苹果挑出来,扔掉。

因此,工人的劳动是这样,拿起每个苹果仔细看一看,如果合格,就放入包装箱内,如果不合格,就扔掉。

这就是筛选性劳动。

一般地抽象而言,筛选性劳动可以这样描述,就是有N个元素,这元素可以是苹果,是砂粒,N也相当大。这N个元素中,包含有M个具有某种性质的,有使用价值的元素,比如好苹果,比如金砂。当然其余的N-M个元素是无用的,要扔掉。

因此,这N个元素统统都要接受检查,检查合格的就归入有用元素中,不合格的归入无用元素中扔掉。

因此,最后的产品,即筛选出来的M个元素,它们的价值,就是生产出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检查的过程中,一般而言,对这N个元素的每一个,筛选的平均时间假设是E(X),则N个元素的总时间为NE(X),即N倍的筛选一个元素的时间。但是只有M个元素是有用的,是最后选出来并在市场上交换的。因此,就有M个元素的总价值为aNE(X),a是比例系数,和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有关。即选出来的元素中,平均每个元素的价值为aNE(X)/M。

也就是说,我们看出筛选性劳动的一个有趣的性质,就是虽然无论筛选出有用元素还是无用元素都要花时间,而花的总时间作为凝固的价值,却凝固到有用元素上去了。

我上面是假设那N个元素是不用劳动时间的,比如说某种矿砂,其中只有少部分砂粒是金砂,即淘金的劳动,也是筛选性劳动。

但是经常的情况是,前面N个元素也是要生产出来的,比如前面讲的苹果,第一步把N个未筛选的好苹果和烂苹果的组合生产出来,假设这用了劳动时间X1后来又用了时间X2把最后的M个好苹果筛选出来,因此最后的M个好苹果的价值就是aE(X1)+aE(X2)。因此平均每个好苹果的价值就是(aE(X1)+aE(X2))/M。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筛选,就是把苹果分等,比如一二三等,分成三等也要劳动,但是,筛选每个苹果的时间还是一样的,但是,价值将根据每等苹果的使用价值而向等级高的苹果转移,这种转移将根据各等苹果的使用价值Y有关,呈复杂的形式。比如陶瓷电容的容值分类。

同理,还有抽样性的筛选性劳动,从总(母)体中抽取一定的样品数检查并评估总体的性能。以苹果为例,不同采撷日期的苹果批次大致抽样而评级;以矿山为例,淡水河、澳洲、印度、非洲的铁矿石抽样检查而评出贫富矿等。

当然,筛选性劳动的生产力也是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比如说利用不同元素的不同性质,如比重,颜色等进行筛选,更进一步使用计算机搞模式识别进行筛选。

理解清楚筛选性劳动的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后,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产品的价值了。下面举一些例子。

比如说,人们现在想要找到一块土地,附近有水源,交通方便,这样一个地方,进行各种交易活动。因此寻找了许多地方,比如说,寻找了一万块不同的土地,最后发现有一块土地最适合交易,假设平均寻找和判定一块土地是否适用的筛选时间为T,则一万块土地的筛选总劳动时间是一万乘T,这个总劳动时间乘上a,就是最后筛选到的这块土地的价值,其它的土地都没有被筛选到。

因此,最后找到的这块土地,它的总价值,却是按照一万块土地的筛选的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算的,即产生了价值集中的现象。是的,筛选性劳动非常有趣的地方就是价值集中在最后的选择上,或者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计算了总的筛选的时间却集中到了筛选出来的产品上。

这样一来,这一块土地就价格直线上升,这块土地变成交易的集中地,最后变成城镇,这就是城填的土地为什么昂贵的原因。用郎咸平的话说,某处地价升值,是全社会努力的原因,而不是个别人的成功。

下面再讲更有趣的事情,就是有的时候筛选的对象还是人,因此劳动的产品也是人。

比如说,有一个人我们叫他A生,想找一个合乎要求的,能够可靠地高效地做他所开设的工厂里某种工作的人,比如部门经理。因此他发出广告,一些人来应征,他约见了一百个应聘者之后,最后选定了一个人做经理。这个过程也需要时间,因此也是筛选性劳动。假设他和每个应聘者交谈了十分钟,来判定这个人是否合乎要求。因此一百个应聘者总共花了他一百个十分钟的时间,就是十六点六个小时的劳动时间。

因此,最后A生找出来的这个部门经理,身上凝结了A生十六点六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假设一个小时的劳动价值为十元人民币,因此这个经理身上凝结了一百六十多元人民币的A生的劳动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个经理不是A生使用,而是出售或者介绍给其它人使用,则其它人应当给A生一百六十多元的介绍费。否则的话,其它的人就要花许多时间来自己找部门经理。

实际上,许多老板并不喜欢自己雇的员工辞职,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这些员工身上已经凝结了他的筛选劳动。如果再去找另外的员工,则需要另外再进行筛选性劳动。

实际上,许多猎头公司做的正是筛选性劳动,即去发现各种不同的人才,然后出售给一些老板。这些人才的出售价格,即老板要付给猎头公司的介绍费,是猎头公司的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包括约见和筛选所有的是人才的和不是人才的各种人等的总时间。

瞧,这种筛选性的劳动是不是检查呢?它创不创造价值呢?什么又是价值呢?

俺不怕麻烦,从头再来,这样温故而知新嘛。

假设平均每十万粒黄豆中就有一粒是特别大的,而且人类由于某种原因需要这样的特别大的黄豆。那么,生产步骤就是,首先生产出大量的黄豆,这需要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然后再动用人力对这些黄豆进行筛选,将大的黄豆筛选出来,这就是我说到的筛选性劳动。实际上,炼矿的许多过程都属于筛选性劳动,筛选性劳动在人类的劳动中随处可见,因此并非一个不合理的概念。筛选的过程,可能需要体力,也可能需要脑力,也可能需要机器,也可能需要专家,因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计算是复杂的。但是,如果生产大黄豆已经构成了一个稳定的生产,你就不能够否定生产大黄豆确实存在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可以用工厂运作中BOM来解释。

再用概率论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进一步的精确化的定义。

首先说一个商品的人花在它上面的总的生产时间,这个时间是一个随机变量,我们用X来表示。而对这个随机变量取数学期望EX,通俗的说法就是求平均值,就叫做此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由于*****化大生产,使得一个商品要经过许多道工序,要经过许多人的参与才生产出来,而这许多人花的总时间这个随机变量X,实际上是由许多的随机变量的总和,即许多的人的劳动时间的总和。正因为如此,中心极限定律成立,可以认为一个商品的生产时间是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因此就是和EX成正比。但是,请不要糊涂的是:商品的价格一般不会正好等于价值,即不会正好等于生产这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加上一个随机变量Y,即EX+Y构成商品的价格。而随机变量Y的大小,则和社会对此商品的需求成正比。如果需求大,则Y是正数,如果需求小,则Y是负数。

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非常简单,就是这样一个定律,用公式写,就是

EY=0

即商品的价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称作商品的价值,另一部分则是由需求决定的随机变量,其数学期望为0,也就是说,商品的波动是围绕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商品的价值来进行的,而商品的波动本身,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而下面要决定我所提到的筛选性劳动的时间X也就容易了,这个X,即筛选出的时间,也是一个随机变量,而筛选出的平均时间,即EX,就是所筛选出的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下面我再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清楚一些。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4:40:06 | 只看该作者
先说鲜花的生产,一朵鲜花生产出来的时间为X,平均时间为EX,但是鲜花具有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是不会被计到鲜花的价格里的,鲜花的价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EX+Y而构成,Y是随机变量,由社会需求来决定。如果社会需求大,则卖鲜花的老板理所当然地将Y调成正数,如果社会需求小,则老板只好将Y调成负数,如果根本就没有需求,则鲜花烂掉,这个时候Y正好是EX取负数,Y=-EX,即价格为零。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

筛选性劳动也会出现筛选性剥削的现象。先说前面的黄豆的例子,如果是有人有意无意地进行义务劳动,也可以将大的黄豆免费地筛选出来,却没有得到报酬,这个时候黄豆的拥有者可以说是有了筛选性剥削。

假设有一千种不同款式的衣服在街上卖,它们的原来的生产成本都是X,可是有许多人购买其中的某一种款式,再假设老板不再生产这种衣服,或者说限于条件无法再生产这种衣服,则许多人筛选了这种衣服,这个许多人联合进行的筛选性劳动,就等于在给卖衣服的人作义务劳动,使这种衣服增值了,而增值的价值,正是许多人筛选这件衣服而产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为,选衣服需要考虑,属于脑力劳动,要花时间,当然就产生价值。这个时候,拥有这种衣服的老板就将获得筛选性剥削。但是,这老板想要保持这种筛选性剥削,就必须下决心不再生产这种衣服,或者由于条件所限不能够再生产这种衣服,比如说,假设这种衣服是某稀有动物的毛皮制成,或者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否则的话,如果根据这种筛选性劳动来扩大再生产,则衣服的价格又很快回到生产这种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再说说土地的价值,一块青草地,天然的青草地,它如果被出售,它的价值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生产这块青草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地球上的陆地都是这样的青草地,则青草地的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零,没有价值。正如空气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一样。

但是,假设地球上并非都是这样的青草地,则一块青草地的价值,就是人们寻找到这块青草地的平均时间。这属于筛选性劳动,即将地球上的土地分为青草地和非青草地两类,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将黄豆分为大的的不大的两类一样。因此,青草地越难寻找,寻找到一块青草地的平均时间就越长,则青草地的价值就越高。

假设地球上就那么独一无二的一块青草地呢?它的价值是多少?当然也假设人类不可能再多生产出来。那么,还是平均的找到它的时间。即假设上帝将这块青草地变没,再随机地放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再让人们去找,平均的找到它的工时数,就是这块青草地的找到时的价值。

继续讨论这块独一无二的青草地,根据人们在此青草地上经营情况的不同,青草地的价值也会发生增值和减值。比如说,有人用一种办法消费此青草地,将它消费掉了,因此青草地不复存在,和其它的地变成一样,因此价值就被消耗掉了。而如果有人用一种办法经营此青草地,比如说,将它看成一个景点,让人们都来参观,而且参观的时候不破坏青草地。则此青草地获得增值。因为,选择来参观的人们,进行了筛选性劳动,这个劳动的价值,凝结在草地的价值中,使草地增值了。如果人们根本就看不上这块草地,根本就都不来参观,则这块青草地也就不会增值。

经营者也可以通过广告的手段来将这块青草地增值,即宣传也是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通过宣传吸引众多的人注意到这块青草地,也就将宣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凝结到这块草地中了。

实际上,其它的地皮的增殖,也是由筛选性劳动产生的。经营一块土地,在上面盖房子,然后宣传,通过宣传或者人们的自然筛选等劳动使这块土地被筛选成了商品交易的集中地,也就使这块地皮增殖,增殖的价值量,就是越来越多的人筛选了这块土地的劳动时间,或者对这块土地的广告宣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世界小姐也是由筛选性劳动而使其劳动力价值获得增值的,因此她的身上凝结了许多人们选择她的劳动,和对她进行广告宣传的劳动。运动员也是这样。

现在,资本家们越来越熟练地掌握这种通过广告来左右人们的筛选方向,从而进行筛选性剥削,即将许多人进行筛选的劳动凝结到某一商品中。

象有一些东西,比如说历史上第一部汽车,第一部电话。如果不刻意宣传它们,它们本来的价值是不高的,但是一宣传它们,使人们注意到它们,就使得筛选和宣传的劳动凝结在此商品之中了,众多人受广告宣传而大脑不断进行筛选的结果,造成了商品的升值。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到现在依然成立,筛选性劳动能解释任何商品价值的增殖过程。

再疲劳轰炸一下。

比如说地球上稀稀拉拉地散布着一些大钻石,要找到它们需要花时间。这个时间也可以通过概率统计将其算出来。比如说,平均要十万人寻找一年能够寻找到一颗钻石。下面考虑这十万个寻找钻石的人,结成的不同的生产关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假设这十万人构成一个“找钻石公司”,因此平均每年找出一颗大钻石,则这颗大钻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容易算出来的,而如果这十万人构成一个社会主义企业,则卖出这颗大钻石的钱应当十万人平均分配。劳动价值律仍然成立。

再假设这十万人划分成一千个人一组的小公司,则有一百个公司寻找大钻石,如果平均一年找到一颗,则只有一个公司找到钻石,买出的价钱归此公司所有。但是,这里面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剥削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没有提到过的。这个结果是不合理的。我认为是找到钻石的那家公司潜在地剥削了另九十九家公司。我将其称作筛选性剥削。

再假设这十万个人根本就不想成立什么公司,大家一起找。结果当然是某个人找到发了大财,其余的人则统统赔本,贫富差距拉大。当然,我认为也是找到钻石的这个人构成了筛选性剥削。呵,跟*****很类似吧。

这种筛选性的剥削甚至可以用在人才上面。比如说,假设一个十亿人的国家,人口的不断出生也是一种生产,属于人口的再生产。假设这种再生产平均每二十年出现一个体育天赋特别好的人,比如说是一个身体健康,个子很高的篮球运动员。那么,按理说,这个人应当责无旁贷地为全社会服务,是全社会的人口不断产生导致了他的出现,因此他所获得的价值,原则上应当归全体社会所有。但是按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则,全部归他和他的代理人所有,这也构成了筛选性剥削。如果他的后代要放到另一个社会系统中,则他原先的集合就有不满。

假设我是一个超级资本家,根据概率统计知道平均十万个人会有一个适合打篮球的高个子。假设那边有十万对夫妇,在按计划生育生了一万个孩子后不想再生育。于是我和他们定一个合同,让他们每对夫妇再多生一个孩子,这多生的孩子的成长和培养费用全部由我承担,但是有一条,如果其中存在有适合打篮球的孩子,则这个孩子打篮球所获取的利益,我将得到百分之九十,只剩下百分之十是他的报酬。那么,我认为我获得可能的百分之九十的利益是应当的,因为,为了筛选出这样一个苗子,我不得不抚养十万个孩子,我的成本是这十万个孩子的生活费用,我当然要将本拿回来。

假设十万对夫妇形成了一个合作企业,但是他们希望能够有一个科学家来从事科研开发工作,外面是请不到,必须自己培养。但是培养一个科学家的费用奇高,因此他们就从所有的自己的孩子中筛选出适合当科学家的孩子,送去训练培养,则培养训练出这个科学家,是需要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在训练结束的时候,这个科学家头脑中装有比其它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价值要高得多的知识。而这个时候这个科学家突然离开了这十万个人组成的合作企业,去别的地方干了,我以为,这个性质和携款逃跑没有什么差别。而一个国家专门将另一个国家的花大代价培养出来的人挖走,则和偷东西的性质一样。这也是筛选性剥削。


回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EY=0,商品的价格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称作商品的价值,另一部分则是由需求决定的随机变量,其数学期望为0,也就是说,商品的波动是围绕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商品的价值来进行的,而商品的波动本身,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下面具体谈供需关系,一种是真实的使用需求,另外就是筛选性的劳动了

一个人饿晕了,吃了一个窝窝头,觉得这是天下的美味,对他来说就是品质好。一个人非常饿的时候,窝窝头对于他的使用价值是高的,因此他愿意出较多的钱来购买。而当他已经很饱的时候,窝窝头对于他的使用价值就低一些,有可能他还是会买,但是会出较低的价钱,或者有别的选择就完全不再买了。因此,商品的价格,即交换价值,是和人们的对此商品的期望成正比。在这里面,供需Y放大到很大,取正值。包括上面的挑一种款式的衣服也可以列入此列。

如果一个产质量量稳定,生产技术也在整体社会的努力下而完全成熟,则和这个商品的功能有关系。比如说,03年我去买MP3的时候,就傻乎乎的多掏了30元钱买另外一种除播放MP3格式外,还能播放WMV格式的机子。恰如钻石灰尘里讲IBM理论一样。当品质稳定,工艺成熟时,则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最低的时候,价值就最低,在社会人的眼里,就没有品质了,恰如空气,没有价值。但是,因为我通过人类的整体活动,在头脑中已经有了MP3这一概念,挑选取了一个功能更强的产品,这个产品凝固了之前的筛选性劳动。再比如全社会90%的人在使用微软公司的产品,则它的每一次升级,就会有相应的价值提升,则是全社会筛选取的结果。它的需求自然的放到最大。这个时候,如果有另外一家巨硬公司开发产品,如果是基于人们筛选的基础,则能成功,否则,微软还是能打败巨硬的。这就是筛选性劳动创造价值的表现。

在我高中的时候,有一回校长拖了一车的桔子来卖,价钱也不便宜,结果很多老师就去买,不吃也去买。这是为什么呢?这同样是筛选的结果,这个学校把筛选劳动的价值凝结在其身上。超女经过几十万人脑力的筛选劳动,价值也凝结在上面了,这时候,如果李宇春拍卖一个桔子或别的东西,价格就不是一般了,换作成龙或张曼玉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更厉害的筛选性剥削是一个伪人,在南海边划个圈,马上优惠政策就全押过去了,他的手就那么有力量?所谓的人脉(关系)也是如此。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4:40:14 | 只看该作者
到这一步,大家都是砖头在手,准备猛拍的啦,容我说完。

一个社会要想有品质更高的产品,就要有更先进的机器,要有更先进的机器,就要有更高精度的测量仪器。现在的机器生产,是人类几千年大脑劳动的结果凝固在里面,就算后面不检查,在过程中机器也要不停的检查。然后就到设计了,设计者在头脑里要检查对比现有的知识技术,正如刚刚有贴子说:“一个新产品,60%来源于公开文献……5%来源于创造”。也就是说,产质量量是检查出来的,如果非要详细点,针对不用事后检查的产品,可以加上一句,是设计过程与生产过程中检查出来的。

引申开来,一个人在一生中所做的无数次选择,都是检查的结果,特别是那些老总,招人,评审项目,策划等,都是检查的结果,也就是人对于接受到的信息的处理结果。

有人说,假设外星球或地球某处有一颗钻石,我都没看到,就没价值了?有的,第一是被人找到,同时,人类千万年的筛选结果认为它是有价值的并培训在你的头脑中(这里不谈钻石的贵族身份标签,货币的作用等使用价值)。以石油为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到他看到有人用来烧火,于是写下“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世界有价值的东西,首先要与人脑发生作用。

回到《汉语大字典》,品质是一种过程或活动的结果比较。翻开ISO9000,品质是实体满足要求的程度。


我上面都是来源于陈必红老师的教诲,但是,我之所以要这样想,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人脑的发展。所以,我在02年就认为ISO是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利器。品质管理,必先是生产关系的管理,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品质管理,然后才是劳动对象的管理,首先是人才的培养。




上面讲到筛选性劳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从理论上再次明确了检查这种劳动创造价值论完全是马克思所支持的,从根本上反击了很多工厂管理层的“检查不创造价值”这一时下流行的错误说法或意识。特别是进一步提到的筛选性剥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很多鹿克思主义者这下就沉不住气了,会拿出经典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说什么“劳动就是劳动者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人类需要的活动,或者可以说是劳动力的支出,也可以说是劳动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劳动本身是指劳动者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它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 一切劳动都要同时耗费体力和智力”,更有经院派的马克思主义者,说什么:“检查就是生产,把苹果分开好坏这种劳动不应该叫做检查,应该叫做生产,引申开来,把流水线或机器已生产出来的产品分开好坏,不叫检查,叫生产。”



他们不知道,在20世纪初,一些作坊,工厂就已经将检查(验)这一职能专业化了。最开始,在资本主义早期和以前更久远的历史,工人完全依据个人经验的例规和手艺技能来操作,检验和生产都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工人制造产品,并自己负责产质量量,工人既是直接操作者,又是检验者、管理者。后来泰勒倡导企业实行科学管理,泰勒认为应当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两者分开,交由不同的工人来担任,并相应增加中间检验这一环节,以检验和监督计划、设计、产品标准等项目的贯彻执行。产质量量检验就是这样提出来的,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品质检验职能从直接操作中分离出来,把担任专职检验人员从工人中分离出来。品质与品质管理,开始有了特别的专门含义,这当然与其它领域如物理中的品质有不同区别。

我看过查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也亲身经历了伟大领袖所恨恨骂到的最坏的资本主义时代(即“修正主义如果上台,就是资本主义,而且是最坏的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操作员被摆到了与机器相类似的位置,工作时,他们不再有任何个人的思想或想法,只是机械地将零件或工件用IE规定的如伸手臂、张开手指、拿取、运动、重复之前的动作而每天8~N个小时作业。

补充一下,为什么我说操作员被摆到了与机器相类似的位置呢?是因为,资本家买来了机器,还会定期保养检查,相反,操作员是没有的。可能这坛子里有人不知道机器呀,定期保养呀什么的,那我就说汽车吧。比如,有些人薪水高,体制外还有收益,或者某些原因,买了车,那么,他对这个车,不,还要先加一个感情色彩强烈的“爱”字,他对这个爱车可是呵护有加的,洗车,打蜡,年检等等。假如这车是他租来的呢?这租车嘛,就象资本家对待操作员一样。我常常回忆,我小时候放牛,一定是让它吃得肚子浑圆饱饱的,好好的,病了还要熬牛药,或者请兽医帮它打针。现在的资本家对操作员就没这样了。天啊,牛马都不如,汽车都不如,我想,这段补充可以间接回答一下楼上的“招聘人员是不是商品”的问题。

世界是运动的,马克思考时代与现在有了一些改变,由现实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检验职能与直接操作相分离开始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有关劳动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变化,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或支持一点:操作员、特别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员基本上只是纯体力的付出。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有部分人虽然口里面不同意,但实际上也是有意无意地在执行。即是说,脑,信息处理已交给了专职的检验人员或机器,躯体运动才是生产。

讲到这里,我先将上面的话题停顿一下,转一下频道,看一下波普的三个世界划分:即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知识世界。虽然马克思主义原来只知道两个世界,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但马克思主义是可以扩充的,基本原理也不会改变。

比如说,给定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存在着两个根。那么,这两个根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是在物质世界中么?没有呀,物质世界中并没有方程的根这样的东西。是存在在人的大脑中么?不,人类即使全部灭亡,一元二次方程的那两个根仍然存在。又比如说,对于象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潜在的棋谱,人类只是发现了其中的几种。或者说,处理一个问题的方案可能有很多种,但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人员可能只发现部分方案。

因此,我们相信除大脑中的思维构成主观世界,自然界构成物质世界,还有一个知识世界存在。

传统的劳动经济学认为,劳动者既不能把劳动力从自身剥离出来,又不能储存它。但事实上,因为知识世界的存在,人的智力是可以部分地转化为知识世界,并通过一定的载体与能量传给另外的劳动力或劳动工具,而使得智力可以从人身上剥离与储存。比如岳飞的《武穆遗书》、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等对于行兵布阵的智慧传承。当然,从一定条件上来说,体力也是可以储存的,比如把滚木从山脚移到山上以防敌,借助于势能的变化而储存,翻车,人力发电等。但在这个贴子里,我们假定人的体力并不能储存,特别是应用于生产线,但人的智力可以转换成操作指引等知识等而指导后续的同类作业。

我们知道,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一起构成生产要素。其中,科学技术是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即知识世界的认识。那么,信息呢?

信息是客观的物理量,数值电子设备里,信息是用0啊1的来表示。在物理世界,信息表现为低概率事件的出现。量子世界里,能级的填充或空缺就代表了信息。在热力学看来,信息便是负熵。对于这段文字我其实大部分都不懂,只是听说过这些概念而已,但我相信,信息是客观存在的,大家对“零阿姨啊”,一定是相当地熟悉的。

信息是客观存在,一般说来,信息可以界定为由信息源(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发出的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的各种信号。作为一个社会概念,信息可以理解为人类共享的一切知识,或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从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之和。信息并非事物本身,而是表征事物之间联系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或信号。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在发出信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收信息。在人类社会中,信息往往以文字、图象、图形、语言、声音等形式出现。就本体论意义而言,信息是标志事物存在及其关系的属性,是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标识的集合。

简单来说,当你面对两个产品,你就会凭脑中的知识,对其经过检查而产生哪个品质好,哪个品质差的意识,这就是人对于事物的赋值过程,给它贴上一个标识,一个信息的标识。信息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一种属性,接收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和价值的大小,是与自身的知识背景有关,这说明了信息的相对性。

平型关大捷后,林彪很开心,就穿上缴来的日军军官服,拿着东洋刀,跨上大洋马,过了一阵瘾。在当时有友军看来,这个人是“好品质”还是“坏品质”呢?历史告诉我们,当时友军一枪把他打趴下马,结果,他负了重伤,被送到苏联养病了。这间接回答了楼上有关A检查,B检查,第一次检查,再一次检查的问题,也正面回应了楼上的“就算是垃圾,但只要客户同意,就是好品质”的言论。进一步引申来说:专职的检验人员对产品的赋值,与顾客对产品的赋值因为信息量(知识量)的不同而有不同,很多食品加工的检验员就不敢吃工厂里生产的食品,但因为其上面有“合格”印,于是很多信息不对称的顾客就说这是有品质的产品了。当然,最后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又出了一个“3.15”日。哎,又扯远了。

上面这段插曲,是再次明确一个结论:对一个产品检查然后对其用特定的信息赋值,就是好品质坏品质的由来(噫,好象又偷换概念了?)。

那么,如果一个人设计了一个汽车音响的电路,我们在分析了这个电路时,就会利用头脑中的知识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检查处理,可能这个电路不稳定,有严重的失真,如何降噪,可能要加P减P,那么,我们把这种思考的结果就会以信息反应出来,然后通过一定的能量(包括载体的应用)传送。比如用纸形成作业文件等。

众所周知,物质、能量与信息是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在一个特定的工序中,比如一种电器组装的某岗位,将一个47微法的电容插在电路板上特定的A位置。不管是用机器还是用人手,我们发现,信息的可多次利用(无损耗性)特性,在这里得到表现。一些科技、工艺知识的信息有可能被多次地植入这一加工过程,随着能量的流动,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最终,通过产品有效的营销手段而将知识(信息的植入)变成了产品的附加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个 操作员甲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4:40:21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某些原因而将位置放错了,那么,他生产了吗?他的躯体有运动吗?他所做的有质量吗? 我所顽固理解的是:产品是制造出来的,他已经做出来了,质量是检查出来的,他没有仔细检查,所以这个产品没有质量或者是说质量差。

因为我们在上面很残酷地谈到,操作员基本上成了纯体力的付出,他的头脑即信息转换模块被停用了。其实,在上岗前,操作员有可能会受到最低限度的培训,将电容正确地插在A位置。但最重要的是,由于对员工的纯机械化要求,奴化,管制,根据“用进废退”论,导致信息模块的功能被部分停用而出错且不自知。

经济学上“时间的效用”可以解释这一点,即劳动已不是令人感到满意的事,那么,减少劳动时间或劳动量就成了劳动者的选择。

有鉴于此,IE介入了,FMEA也出来了,控制方法也被定义了,疲劳宽放系数的求证,可能出现的问题呀,错件,反方向,错位置等,多久检查一次,抽样数是多少云云。我们看到的FAR、CAR中改善措施,在防呆措施没有出来之前,大抵是再次培训,做事认真检查之类。员工一流失,再换人又是这样。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放牛,我牵着它,看到左边的路旁有很多青草,但牛儿要吃右边的青草,我拼命的拉呀,拉呀,它一头把我撞到地上直往山坡下滚哇哇的哭。

这个事件的实质是:信息传递失败,要求的信号是10,但他接收到的是01或者是其它,而发出去的也有可能是00或11。简直是对牛谈琴,不,根据上面的论述,工人连牛马都不如呀。还搞全员品管,作为管理者,对工人又有多少认同呢?甚至对工厂又有多少认同呢?

所以,品质(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就是一个信息的赋值过程,将正确的信息在能量流的适当时机注入。这个过程就是检查,其性质跟筛选性劳动中将苹果检查并放入不同集合是一致的。以下这个历史典故可以进一步引起部分人的共鸣: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酇候,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汉书?萧何传)”

汉高祖“功人与功狗论”一发表,一锤定音,大臣们再不敢言语了。一个个垂头丧气,默然自审,这才明白,过去自以为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劳苦功高,功勋卓著,原来在老大眼里,我们不过是一群猎狗呀。

你们说,过程中的检查重不重要?强调质量,就是强调检查,这里主要是指过程中的检查。

兜一下圈子,再谈谈上面某个回贴:

有人就问:“美国的军用产品是最早实现抽样检验的,那是不是他们的军用品就一定没有其他国家的好?”

我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因为朝鲜战争美国败了,越战,美国败了,炸大使馆,5枚908千克重的GBU-31 JDAM制导炸弹,有一枚就失效,成功率为(4+1)/(5+1)=83%。但这里问的是抽样与全检,我相信,别的国家也是抽样的。我认为,对这类破坏性的检验,只能采取抽样。我们国家也是一样,早在《周礼》中,就记载了战车、武器的检验。当然,我们抽样率或抽样方案不一样。问者的潜意识是不是美国是抽检,别的国家就是全检呢?不可能的,这是个伪命题。

那人又问:“抽检的效果肯定没有全检好? 难道用全检做出的产品,就一定比用抽检的产质量量好?”

我的回答是,能全检的,肯定比抽检好。当然他们花费的成本不一样。但就效果而言,100%的检查是能够分开好坏的,比如电脑CPU生产,电阻、电容的生产,有的还要加上100%老化测试等等。

当然,如果一个检查员拿出一个产品,不管是抽样还是全检中取出的一个产品,但没有看到产品上的问题,这就不是抽检与全检的问题了。哎,都成绕口令了。

我上面提到“花费的成本”这一概念,这是眼下大家最关心的。没办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利润嘛。就算在社会主义,也是多快好省嘛。当然本质的区别就是对人脑的开发还是仅仅对劳动力的利用。

近段时期有媒体在报道“民工荒”,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力是有成本的,如果他们要的薪水不同,比如200~300元一个月,2000~3000一个月,则资本家请的人数就有多少了的区别了。特别是列强将一些劳动力成本高的工序放到发展中国家来,更是说明,劳动力是有成本的。

本来中国人口在解放初期是快速增长的,当然,那是包含识字率增加,医疗技术增加,寿命增加的人口增加的黑暗时代,有很多人在批判,其中就有当时的北大校长马寅初,他说:

“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机械化仓库最近正式投入生产。这座仓库高达三十五公尺,有二十四个圆仓和十二个星形粮仓,能够储放七万吨粮食。粮食的一端,有一个六十公尺高的工作塔,粮食用火车运来后,卸车、运送、滤尘、筛选、计量、测温等都是用工作塔里机械操作,自动电铲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把一车厢粮食卸完。粮仓里设有电阻温度计,化验工人在地下工作室里就能通过自动测温仪表箱准确地测量每个粮仓里的温度。发现仓里温度高,把电钮打开,在六天内就能把七万吨粮食全部进行一次通风。如果用人工翻晒这些粮食,需要三百个劳动力连续晒一年半才能晒完。这座机械化仓库是为石家庄食品制造工业储藏原料建设的,对保证产质量量有很大作用(根据一九五七年五月十日大公报)。关于粮仓问题我曾与粮食部的负责人谈过,知道粮食集中在政府手中者今年约有一千亿斤左右(包括农业税和征购之数),此外尚须加上二百亿斤从上年留下来的,约共一千二百亿斤。一亿斤等于五万吨,共等于六千万吨。若这个数量的粮食,皆用机械化仓库来储藏,共需建筑八百五十七座,每座建设费约在三百万元左右,共需二十五亿五千万元。但实际上每座粮仓的利用率不过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因为年岁有丰歉之别,丰收时,收集的粮食可以堆满仓库,但歉收时,或只能利用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因此我们要建设可以容纳一亿吨粮食的仓库一千四百二十八座,共需投资四十二亿八千万元,试问资金在哪里?有了资金,钢铁、水泥、木材在哪里?

假定每座仓库需用三百个劳动力(旧式仓库的一个保管员只管五十万斤),共需用四十二万八千四百人,尚且要花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晒完。而现在每座只需十五个技工在六天内就能把七万吨粮食进行一次通风。就是只要原来人数的二十分之一就可完成任务了。其余二十分之十九的人是多余的。因为这十五个技工的工作效率高,所以他们的平均薪水是八十元,因为薪水高,所以购买力大,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可以提高,社会主义的目的可以达到。但我们要注意的,是那二十分之十九的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用什么方法来提高呢?在目前六亿四千万人口的压力之下,要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已觉得很吃力,若每年还要生出一千三百万人来,这个问题就日益严重,不知要严重到什么程度。”

他的意思是,现代化一提高,人口就必须减少。没办法,资本家要养的人太多了嘛。特别是现在劳动雇佣关系是合法的,工人的劳动时间是资本家用等量的货币支付了的,工人并不创造价值,是资本创造价值。

于是,在上个世纪中叶被称为唯心主义的抽样,在上个世纪末期随着计划生育强制被大规模地应用,品质管理象算命先生或跳大神的一样,独立于生产,于是,包括日常用品在内的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品质越来越差,医疗卫生等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产品也难逃厄运。

本来头脑晕乎乎的一些看帖者这下就火了,这是什么逻辑,一追求成本品质就差,一有品质管理就品质差?

没办法,现在的产质量量就是差,以前的产质量量就是好。

我在前面讲到,“品质(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就是一个信息的赋值过程,将正确的信息在能量流的适当时机注入。这个过程就是检查,其性质跟筛选性劳动中将苹果检查并放入不同集合是一致的。”

这里面隐含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品质有很大的关系。功能强的产品在人们看来就品质好(这就是再过一段时期我要接着说的设计开发阶段了)。这是没办法的,所以,当时也有品质管理,但要么叫品质检验科(局),要么叫品质技术监督局之类,简言之,品质管理者对于产品工艺是相当的了解的。那时候的管理者是要经常劳动的,先别说工厂,以农村为例,队长每天带领人出工,每年不能少于300天的劳动,公社干部少一点,县长更少一点,但县长每年也要至少干活100天的,中场休息是要学习的,比如科学种田,毛选等。矿山呢?领导必须下矿。工厂呢?参考《鞍钢宪法》!

那个时候全员就业,而且是忘我的学习与工作,工人不是被雇佣的,而是参加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的建设者,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人在不断的现代化。最本质的是,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内经》里说:“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本来是说疾病的产生,但我们可以反其意而用之,即,只要心动了,愿意去做了,则脏腑躯体才会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与劳动者的区别是不大的,他们也大面积地推广应用优选法等,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品质,最快地生产等。

现在的一些工厂,业绩不好就裁员,没工作的就打麻将或者别的无所事事,就连部队里出来的年轻小伙子大都也只是立在一些工厂或小区里当保安(这本来就是一些大妈,大爷就可以做的嘛),分工的过细,加上就业的不足,导致人力资源越来越非洲南美化。差不多就是前面说的操作员了,信息处理模块用进废退。品质管理也潜心于数理统计分析等工具的应用。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4:40:33 | 只看该作者
90年代中期,我在一个注塑厂做品质管理,QE,那个时候,我们沿用了以前的模式,QE要学品质管理的知识(当时用的是一本清华大学的《品质管理》教材,16开本),SPC等,还要学注塑机,模具。模具的改良,全部由QE出图纸并给出详细的修模数据,工人呢?基本上是两手油乎乎的。这里我指的是的修模师傅,我们当然也会经常交流经验。除了修模,产线上的工艺,除了机修可以调机改善的外,都是QE在跟进,包括新的项目转生产等。

那个时候,沿用了以前的模式,管理类文职是很少的。也没有人问品质是检查出来的,还是生产出来的。大家只知道一个字:“做”。

随着大学扩招或普工成本的提高或某些原因,资本家越来越迷信管理技术人员了,而不是促进普通工人的积极性。以为培训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就会自动解决技术贵族的问题,原来只有机修,模工的注塑行业,甚至大部分的行业,职位开始多起来了,什么ME,PE,PE还分项目与制程。以我现在的电子行业为例,与品质有关的职位一抓就是一大把。

品质管理的教材上虽然是在提什么检验阶段,统计阶段,全员管理阶段等,但更多的搞品质的变成了为练刀法而专修工具的应用,我00年在深圳布吉看到一家台湾工厂(包装行业)的6S全部讲义,就头晕了,这哪里是造飞机,这是造火箭嘛。

结果呢,搞品质的成了经院派,中国称为算命的,跳大神的。因为相应的其它部门有了架构相近的职位,如ME等。你会的分析工具,他们也会,你不会的工艺,他们更熟,我说的是更熟,不排除你也熟,也有可能你做久了更熟。但问题就出来了,二个和尚抬水喝嘛,内耗开始,加上人多就有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不是谁多做少做的小事,而是涉及到真金白银甚至是体制外收益的冲突,于是,工厂里山头林立,神仙打架,风云变幻。最终,管理人员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或许藉此以增加他们的权威,技术人员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藉此以掩饰他们的无能,工厂完全不顾工人的学习愿望,多数工人对这种情形则熟视无睹,一声不响。

这个过程中,品质大都落下风,于是,《罗织经》、《反经》、《资治通鉴》、《管子》等等纷纷派上用场,面对自已的势微,搞品质的抵档不住,就开始找借口了,什么你制造部怎么做的,你工程部怎么改善的,总的一句:“质量是生产出来的”,“生产你说我身上有泥前,先摸摸自己脸上有没有泥,你说我脸上有泥,你屁股还在滴血呢”

搞品质的还有什么地位呢?又怎么样去推行自己的理念呢?搞体系的成了鸡肋,对老板来说,你帮我构建了房子,还要长住呀?搞品质的对生产说,品质是你们生产出来的,我在这里只是……

结果,很多问题重重复复,搞管理的相当憋屈,搞品质的更甚,大家就干耗着。




某个产品的劳动时间其实是概率论研究的一个随机对象,它随着生产技术的不同,工人勤劳程度的不同,个人能力的不同,企业的不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得生产一个产品的劳动时间是一个随机变量。

所以,马克思说的个别价值其实也就是条件随机变量。具体到某一个企业不同而已。这个时候,如何改变生产条件,以及改变我上文所提到的检查手段,检查条件,就直接影响了个别价值,如果它变小,那资本家就获得超额利润。

我上面说到的淘金,电容的筛选等,里面特别提到“筛选性劳动的时间X也就容易了,这个X,即筛选出的时间,也是一个随机变量,而筛选出的平均时间,即EX,就是所筛选出的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你的意思是你办了一个企业生产电容,一烧完就直接送到客户那里,但别的几个小厂就做完后还要经过检查?

我前面的描写,根据上下文的变换,明显的“价值”有不同的含义,但基本上就是“使用价值”、“社会价值”、“附加价值”等。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能够根据其条件的变化得出其词意的变化。其实你本人也看出来了,并且能分辨其不同,这只是我省略一些条件的结果,并不是你们两个拿来攻击我“检查创造价值”的论据。

在知识世界,条件概率和概率这两个词是不同的,如果搞混了,许多题就做不出来。但是作业题,考题中,人们通常会通过上下文关系来搞清楚这道题中出现的“概率”一词的具体所指,有些时候,看似只谈“概率”,但实际上是条件概率的意思的。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书中有道题:“用3个机床加工同一种零件,零件由各机床加工的概率分别为0.5,0.3,0.2,各机床加工零件为合格品的概率分别等于0.94,0.9,0.95,求全部产品中的合格率。”

这题前三个是一般的概率,后三个是条件概率,如果你看不出来后三个是条件概率,而抱怨这道题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那我是无话可说的。

我的观念很简单:
1, 产品是需要检查的,检查需要动脑力,这就是社会价值,筛选性检查创造了价值。
2, 过程中的检查,根据物质、能量、信息三要素的概念,它是附加价值的产生机制,利用了信息的无损耗特征(即能多次利用)。也就是质量的由来。

有一个观念我没有挑明,但隐约显示了,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是有关系的,在人类世界的活动中,使用的价值大部分情况下就是通过交换价格来反映。

如果是我要反驳我这个帖子,就会找出大把论据说:生产一个产品,包括过程中,前,后是不用检查的,机器上的那些检测控制系统都可以拆掉,比如电子尺呀,光栅尺,磁栅尺呀什么的。盲人骑瞎马,守株而待兔,瞎猫必定会碰上死耗子。生产员工上班是不用带脑子的,只带手足就可了。

如果你们真的循这样的思路反驳,我会称之为“侠之大者”。



说一下“零阿姨啊”,就以现在的论坛发帖通信为例,我的想法经过一定的能量,以“0”“1”的信号传送,最后以字符的模拟形式被看帖者的视网膜以视觉刺激,脑的两侧后头部所记录到的由视觉通路产生的电位变化。按照信息论假说来讲,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就是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的活动,这便是思想的本质,当然,不同信息表现出不同思想。

那么传送信息要不要能量呢?当然要,电脑要电能,人要吃饭以补充热量(能量),就算是在现代通信理论里,为了避免干扰,也要高的信噪比以满意地传播信息而不致于有较多失真。

信息可以控制和支配物质与能量的流动。如果我们把科学技术,或者简单来说,一些操作指引,完成工件的装配要求等用信息来指导正确的躯体运动或机器运动,则质量就产生了,否则,错误的注入,则是质量差或坏品。

现代的QC就是过程监控,即信息论中的负反馈。

当一个问题需要处理,需要不同的人参加,不同的资源投入,不同的资源传播,任何环节传达力度,中继接收的薄弱,即可导致信息的失真,同时,再发送信息的能量确并不一定比第一发送者的要小,更多的基层传导失真的数据,人多力量大,谣言于是蜂起。这样,既偏离了控制论(使某事按某方式进行)中的反馈,更多时候是错误的信息起了作用,事情往某一非预定方向传播而完全没有反馈,所谓瞒上欺下,即是由此物理热力学定律而得来。





能够用现代科技将正确的信息发送到应用的接收方,并取得一定的负反馈以纠正偏差。这才是品质管理的真谛。




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界和社会及人自身所能提供的发展资源,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成果是劳动者经由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产生的智力结晶。科技工作者主要是脑力劳动,也有大量体力活动。体力劳动者的智力活动成分也在不断增加

生产力的基础是物质生产,主体是劳动者,其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正在上升。科技成果必须通过劳动者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科技成果

社会发展促使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越来越成为独立的社会领域,成为智力产品为主的制造部类,随之脑力劳动者的人数迅速增加。并和物质生产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际是劳动者是第一生产力的派生现象,表明智力产品生产对物质产品生产的推动越来越重要,物质产品所凝结的智力产品比率越来越多

社会的发展,就是人脑的发展,工厂的发展,就是里面的劳动者知识的提高。高质量来源于高知识




比如搬一个石头从A地到B地,F=ma,W=fs。我们假定方向不变,这个做功是可以算出来的,是肌肉的运动。那么,放到哪里,走什么样的路线的思考,就是大脑检查思考判断的另一部分智力了。在我前面的帖子里,所有这一切,可以解释为信息的传播。当然,信息的传播是需要能量的。

你帖子后面所提的一切涉及到“检查”的名词,都属于我讨论的范畴,就是大脑中所掌所掌握的知识与人体或人体借助仪器对事物所发出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判断,就是检查。比如,这个苹果是坏的,放在右边,好的放在左边;这个电容要放在电路板上的A处而不是B处;切削一块钢件时,进刀0.5mm还是0.58mm等等。

之所以有这个贴子,是整个行业跑出很多语句,如品质是设计出来的,品质是营销出来的,是习惯出来的等等,不一而足。但没想到,你设计的时候,也要检查对照很多事物,诚如我最前面的一幅画所示。营销也是检查判断某一销售区域的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

我写这个贴子的目的,很简单,让人们知道,具体到一个工厂,没有检查,何来品质管理,没有检查,何来正确的生产。而这一切都是信息的范围。如何用管理信息的办法,来传播“正确”的信息,最终,就是如何提升劳动者的知识而非仅仅是一个不带脑子的作业工具。“摆脱资本主义生产的框框的社会”,“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生产者,他们懂得作业的科学基础,而且其中每一个人都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整一系列生的部门,所以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新的生产力”。

说到狭义的品质,比如郑一刀与杨一刀,毒品,地沟油,毒奶粉等等,他(它)们肯定也符合一定的标准,但这是有品质的社会么?人们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检查这些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4:40:39 | 只看该作者
假定无线电中传播一比特的信息要一个玻尔兹曼常数,那么,在一个产品的形成中,包括从最初的设计到原材料的每一层制成(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树,假定我们用FTA去描述的话,需要几千到几十万个逻辑门),就涉及到N多的信息选择。即科学知识的信息在能量流(改变物质被加工变换时的物质流的能量)中适当时机注入。选择对了,质量就出来了,否则,就是质量差或者没质量。

为什么相当重要的信息不能进入设计规划部分,比如,为什么当初的水利建设者不想想把水库建个管几百年而防止干旱呢(这是骂人的话,对不起)?为什么很多产品质量信息不能传到生产一线监控人员。劳动首先是劳动关系,然后才是劳动对象。如何将复杂的关系用通信的原理来处理呢。比如借用老板的权威,打掉某些山头的防火墙,使得信息以正确流通并控制物质与能量的流动。

我曾经训练手下在一规定的时间内用手机发短信给我,比如中午12点正负2分钟之内。后来训练到深夜2点正负2分钟。以建立强大的集体精神,使得日后的作业能够如心使臂,如臂使指。我的老大是赵高,他牵出一头鹿,说这是马,然后叫人指认。

如果上下信息沟通顺利,每一个作业(包括设计时)能正确检查选择,则高质量就来了。如何培养“正确检查选择”,当然是人脑的现代化,而不是非洲南美化。



比如家电行业,各品牌的产质量量趋于同质化了,但有些品牌就会吹,让人觉得他们的品质好,在中国目前市场环境下,就是这么个现实,所以“质量是营销出来的”,也就是吹出来的。
pwnd008 发表于 2010-3-18 21:54
7#
发表于 2011-11-3 04:40:5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是生產部門的,我一定支持你
8#
发表于 2011-11-3 04:40:58 | 只看该作者
制造部门的不一定同意哦 我们可能说的是加强自检哦
9#
发表于 2011-11-3 04:41:08 | 只看该作者
质量分优良差坏
如果不能消除机器的偶然因素,检验肯定是必须的
10#
发表于 2011-11-3 04:41:18 | 只看该作者
检验是现行阶段中品质控制的一个必要手段;
高呼品质是管理出来的,习惯出来的,这是共产主义的口号,要想实现真的很不容易!

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非共产主义阶段;品质管理在大多数企业当中也仍于检验品质管理阶段,而非全面管理阶段,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4-11-24 18:35 , Processed in 0.0456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