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部门出绩效,这个论题想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戴明对绩效管理,目标管理从来就没停止过抨击,最根本的原因是,如果从控制层面看,控制层面没有绩效就是最佳结果,是不适合用绩效来管理的function.
按照管理学,一个公司,一个组织有5个层次(我曾在炒9001冷饭里引用了这个理论),
第一层,执行层,也就是直接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层面,如生产,对应于军队就是野战军,打仗,拼命,流血,获得战功等等都是他们,这个层面的特点是为了短期的目标而服务,直接获取价值。但是这不是管理的核心层面,如果军队打光了,可以撤销建制,如果公司不需要工厂了,可以通过外包。这个层面必须用绩效考核,军人要升官先看军功。
第二层,沟通层,为了临时的任务,构建的跨部门沟通协作的组织,如项目团队,特点是时间性,任务性,对应于军队,就是某个战役的总前委,战役结束了,总前委也就解散了。这个曾层面也创造利润和价值,也必须用绩效考核,还是那个道理,要升官吗?看谁功劳大。但也不是核心层,原因是临时性,人物没了组织也就没了。
第三层,控制层,为了公司的长期发展而存在的机构,主要任务构建系统,考核绩效,判断状态等,主要包含财务,人事,品质等部门,这个层是核心层,是不能舍弃的,舍弃后组织的特性就不存在了。这层很难用绩效考核,在军队,如军法处,宪兵队,督战队等。
第四层:决策层,决定公司发展,第五层抉择层,负责决定是否需要这个组织。
这第三层的特点是如果有不合理的绩效指标,则公司有可能乱,甚至是大乱,这就是戴明抨击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因为他看到了这里面的矛盾。
但是随着品质成本概念的引入,随着sixsigma一切绩效以财务指标来衡量的出现,大家就产生了另一种设想,是否能把隐性的指标通过财务数据的转换显示出来。于是以品质成本,特别是F-cost为代表的一系列cost指标就出现了,继而数字化管理常用的特征指标也搬了上来,如PPK, Rty ,FPY etc.
从实施的效果看,无论是那种都不是很理想,这是因为品质是控制系统而不是实际在操作过程,过程取得的成绩是应该纳入第一或第二层存在争议。就像战争中,督战队的作用。一场仗下来了,没有临阵脱逃的,不能说这是督战队的功劳,但是你不能为了绩效的需要,要求督战队必须枪毙100名以上的逃兵。督战队的作用是防止和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没发生意外事件就是最好的绩效。交通堵塞是体现交警个人疏导能力的时候,但是你不能为了体现业务水平就去制造堵塞。
我在做QA经理的时候,我的所有指标除了规定内部流程,更新QC手册这样的工作,其它指标必须与直接的执行部门一致,如90%的CTQ要高于PPK1.33,仅分配给品质部门是没办法完成的。这是因为第三层是控制层,它不具备操作能力,这和宪兵是负责监督军纪的,但是你不能因为有宪兵的存在,各级军官就放弃军纪的管理一样。
因此品质部门的目标分解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牵扯到很多相关部门,如果在无法明确一个合理的指标的时候,不若不制定。否则就很有可能添乱。就像一次送检合格率,如果定给OQC是95%,就会起到副作用,不得不做例外放行的工作。如把客户拒收率给OQC,那么OQC就可能会为了达成指标变得百般挑剔,让0批合格。这就是对控制层进行控制结果可能会出现过控制或不控制。
但是,因为ISO9001, 14001之类的标准都是基于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的,不规定目标则不符合标准的要求,即便我是在外企,也会为此而头痛。因此我们部门的指标就变成了项目式的,如在某日前构建完毕0 ppm program,或通过年度监督审之类。也就是转化到第二层则容易制定指标和看到绩效了。说白了,第一层和第二层制定指标很容易,第四层相对难一些,第三层,是最难的,甚至是无解的状态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