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知不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学正义 (值得思考)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1:14:1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马列主义所讲的“在利益驱使下生产的无限扩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除非又有新产品问世,或者原来的消费品需要更新,才能稍微打破僵局。例如,在上例中,木匠打了二十辆马车有十七辆卖不掉,无法干下去,正在发愁;地主有八千斤小麦眼看要霉烂,也正打算停几年再种地,这时有一位农民鼓捣了一台什么治疗仪器出来,让地主很感兴趣,他就拿一千斤小麦换了过去。那位农民飞快地用这一千斤小麦到木匠那里换了一辆马车,使木匠看到了一丝亮光。再例如,有一个穷人的女儿当了妓女,地主去嫖,这个穷人的女儿用赚来的粮食买了一辆马车。过几年后,原来地主的两辆马车已经坏了,又换了两辆过去。这样,地主的小麦就逐渐被换得一干二净,木匠的马车也一辆接一辆地被换走,僵局就被稍微打破了一点,生产开始稍微地恢复一点,于是木匠干得更欢了,地主种地的劲头也更大了。可是,不久他们又会重复遇到前面的麻烦,问题还是不能彻底解决。

再顺便说一句,从上面的妓女的例子可以看出,色情业是市场经济很好的润滑剂,它不仅能让一些穷人富裕,而且还能打破市场经济的僵局,延缓经济危机的到来,所以市场经济是欢迎色情业的。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提出要发展色情业,他们的道理也无非就是这个。所以虽然有些市场经济国家表面上禁止色情业,而实际上暗里是纵容的。不过,要知道的是,妓女的致富,其财富是转移来的,所以她们富裕了,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因此就富裕了。财富的二次分配。

相对过剩虽然是虚假的过剩,实际并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消费需要,但是市场经济下,某种商品出现绝对过剩,也未必全体人民就一定能获得对这种商品的需要的满足。例如,假设一个社会有100人,平均每人一年需要500斤粮食,而这个社会年产粮食8万斤,平均每个人800斤,这个情况就是绝对过剩,但是这个时候照样有揭不开锅的,因为有少数人占有大量粮食的现象存在。

上面说的商品过剩是由各种商品的生产速度、消费周期、及市场需求量不能协调造成的,但这是造成商品过剩的深层次原因,或者说是根本原因,要想说清楚其中的道理是很麻烦的,所以这里就不说了。这里就只从表面上简单说一下造成商品过剩的原因。假设一种消费品的平均寿命是T年,即它的消费周期是T年;再假设一个社会共有N个这种消费品的消费单位,对这种消费品的正常需要量是M(M≥N),那么这种消费品的合理生产速度就是M/T。这个速度才能恰好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又不造成生产力的浪费,为供求平衡。如果生产速度大于M/T,就会造成绝对过剩。但是通常生产速度都要略大于M/T,因为要留一定的储备或余地。但是某些非常耐用的消费品,例如住房是特例。因为它们的消费周期长达近百年,如果这样生产,最后分到住房的要等上百年,谁也不能这样等。市场经济下,假设这种消费品的成本价格是A圆(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等原因,商品的成本价格是不断下降的,所以才有此最低成本价格这一假设),即当它的销售价格等于或低于A圆时,厂家就要停产或破产;再假设,当这种消费品的销售价格为A圆时,这个社会内能买起这种消费品的消费单位共有K个(K≤N),对这种消费品的正常需要量是S(S≥K,M/N=S/K),那么这时合理的生产速度应该是S/T,这时恰好供求平衡,这样才能保证不相对过剩。但是,在这种消费品刚问世时,因为生产厂家少,它的产量很低,供远远小于求,所以价格很高,远远高于其当时的成本价格,利润很大,这就刺激原有的生产厂家拼命扩大生产规模,其他商人看了眼红,也拼命往这种消费品上投资,一窝蜂地上马,这就会使生产速度远远大于S/T,价格逐步降低到接近A圆,在小于T年的很短时间内使这种消费品布满S个消费单位。这就好比向一个底漏的密闭容器内注水,注水速度远远大于漏水速度,很快就会把容器注满而注不下去。然后就出现相对过剩,许多厂家在竞卖中倒闭破产。

由过剩引起的商品卖不出去,就是生产大于消费,它必然要使生产停止,阻碍人类共同致富。然而,因为当今社会商品的种类很多,所以如果只有几种商品过剩,不会给社会造成多大影响,但是,当有很多种商品甚至所有的商品都过剩时,就会导致大量的工厂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这就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爆发周期由生产力和市场的缓冲能力共同决定。生产力越小,市场的缓冲能力越大,爆发经济危机的时间间隔就越长。经济危机爆发后,虽然一些商品的生产停止了或减少了,但是对它的消费却不停,过了一段时间,“容器C”就会腾出空来,生产就可以恢复了。

经济危机虽然是过剩引起的,但一般来说,过剩却是开发新产品(社会分工)的前提条件和动力,因此可以说,没有过剩就没有商品社会的进步,这是它对商品社会的贡献。

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是巨大的。由过剩引起的商品生产的停止,使社会生产从整体上看是个时断时续的过程。生意红火时,一窝蜂上马,重复投资;生意清淡时,大量的机器设备和人工又闲置起来,严重浪费了生产力并阻碍了它的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弊病。不仅如此,经济危机还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记得上小学时,课本里曾讲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饿得死去活来,但资本家却把牛奶往大海里倒;穷人几代同挤在一间茅棚里,甚至露宿街头,但资本家却有一幢幢高楼大厦清闲着任凭风剥雨蚀,鸦居雀占。另外,市场经济还有一个弊病,就是技术被当作商品买卖,耽误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所以说,如果我们来个史海钩沉,套用马克思的一句话,说市场经济是腐朽没落的经济体制,看来一点都不过时。别看市场经济使每个人的神经都绷得跟弓弦一样,天天都殚精竭虑,行色匆匆,好象效率怪高似的,可是实际上很多人都是为销售、投机、市场策划而忙,真正忙于生产的并不多。而公有制社会就省了销售、投机、市场策划这一套,所以人民就显得悠闲得多。

既然经济危机对资本家及整个社会都有危害,那么就要求摆脱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以及防止将要发生的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又是自由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避免经济危机,于是政府就出手了,这就出现了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即看得见的手调控的非自由的市场经济。为了尽快摆脱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政府的首选办法就是刺激消费,即增大D处的流速,使容器C尽快腾出空来。于是就出现了“消费越多,贡献越大”“天灾人祸也有利”等等高论,真是有奇树,必结怪果。而若论刺激消费,自然还是富人的潜力大,所以就有人生产别墅、第二套住房等硬恳求富人购买,尽管富人的住房等已经多得住不了了。但那些露宿街头的,及一家几代挤于斗室的,哪有人去管他们。这真应验了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句话了。可能有人会说,你不用着急,等富人把别墅等购买了,生产就可以恢复,国家就会富裕,自然就有穷人的了。但愿如此!可是真会这样吗?富人购买的越多,资源、原材料、生产力就会被他们占有和消耗的越多,穷人就更没指望了。

那么刺激消费能不能摆脱经济危机呢?尽管有时候刺激不起来,但是多数都还是有点作用的。不过,即使有作用也只是扬汤止沸,不久经济危机还是会光临的,因为富人的需要量毕竟是有限度的。有没有釜底抽薪的法?有,那就是废除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建成图一的那种系统,就永远都不会有经济危机。可是有人一听这个办法,肯定是要害怕的,他们会大叫:“使不得,万万使不得!”既然使不得,那么除此之外,还有没有稍次一点的?

好象还有几个。

既然经济危机是由商品过剩引起的,而商品过剩多数又都是由财富过度集中引起的,那么如果对剥削和贸易掠夺加以限制,不让财富过度集中,就一定能推迟经济危机的到来,这是第一个办法。不过,这个办法看起来很难行通,因为富人不可能答应。即使富人答应了,有些穷人也不一定答应,他们要翻本,也想暴富起来,这就好比赌博,赢的人不愿意赌了,输的人还不答应呢。

当发现某种商品快要过剩时,立即限制它的产量,怎么样?这是第二个办法。这个办法显然也不行。请想想,眼看着生产这种消费品非常赚钱,政府却不让生产,哪个会答应?再说,谁能保证按倒葫芦不起来瓢?因为这种商品的产量被限制住了,其它商品的产量却没被限制,其它商品就要过剩。况且,悬崖上又焉能勒住快马?

既然这个办法也不行,那么我们就想第三个。因为某种商品过剩,是由于缺少其它商品与之交换,所以当发现某种商品快要过剩时,立即增加其它商品的产量或开发新产品,怎么样?这个办法和第二个其实是一个娘生的。增加其它商品的产量,又怎能保证这些商品不过剩?若处理不当,反而会积少成多,造成很多商品都过剩,爆发更大的经济危机。况且开发新产品是技术上的事,哪是说开发马上就能开发出来的。就是开个小卖店,很多产品也是越积越多。

第四个办法,提高市场的缓冲能力,可以吗?同样不可行。因为市场的缓冲能力是由人口数量、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等客观因素决定的,人的主观意识是不能想改变它就改变它的。

第五个办法,让过剩的商品降价,应该可行了吧?这个办法就等于割商人的肉,他们很难答应。而且就算答应了,也只能在刚开始降价时比较灵,但很快就会出现新僵局,而价格又不能无限制地降,况且这种商品降价了,其它商品就会过剩,所以这个办法还不行。

第六,冲破经济封闭的圈子,到外国去找销路,行不行?这真是要饭的要到叫花子家——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其他国家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对发达的国家来说,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因为它们能向落后国家灌输先进产品而落后国家则不能向它们灌输先进产品。可是,再有效也是暂时的,世界市场总有饱和的那一天,总不至于再推销到月亮上去吧!所以,对整个商品社会而言,经济危机还是虎视眈眈,蓄势待发。

总之,在以上的诸方法中,选来选去,还是刺激消费最有效、最简便、最稳当,而刺激消费又只能苟且一时,因此说,对商品社会而言,经济危机就如同邪魔附体,永远都驱赶不走。根源还在于商品的生产规律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求太苛刻。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1:14:19 | 只看该作者
以上的一段,其实马列主义的理论早已就论述得很详尽了,只是由于它太深奥,所以不易被一般人理解。我这里只算是用大白话给它作个注解,以让它适合大众的口味,因此请大方之家们千万不要嫌我这一段太浮浅,或者说是拾人牙慧。

至此,市场经济的真面目大家应该能看得很清楚了吧!市场经济不仅会引起贫富分化,出现许多人被剥削和贸易掠夺到非常贫穷的悲惨状况,而且贫富分化会使大多数人的购买力不足,少数人的购买力过剩。而多数人的购买力不足,在市场经济的生产规律等的作用下,就必然引起某些产品的生产停滞甚至经济危机,破坏和浪费正常的生产力。这就难怪在目前我国还有不少人“粮食不够糠菜凑”的时候,政府却大叫“吃不了了!吃不了了!”“抓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要想富得快,铲了粮食种蔬菜。”这就难怪在目前我国住房的产量还严重不足的时候,政府就惊呼:“多了!多了!住房过剩了,要防止住房业过热!”可是,粗略估计一下,我国最起码还得缺两三亿套住房,怎么能说住房已经过剩不要大量建造了呢?又或者新疆的棉田,今年比去年减少300万亩,说是种多了没有,哈哈,真是形势一片大好,敌人正一天天烂下去。

政府采取的无非是上面二、三两法。而少数人的购买力过剩,则会使生产商和政府刺激鼓励这些人高消费,奢侈消费,并为这些人生产超量的、奢侈的消费品,这就要引起生产力的畸形发展。而且由于贫富分化以及每个人都对金钱的狂热追求,所有人都是互相攀比,互相竞争,你追我赶,生产和消费失去控制,富人浪费消耗大量资源及生产力,这就必然使资源过快地枯竭,环境迅速恶化,从而会使人类过早灭亡,或者返回石器时代。既必然造成贫富严重分化的惨状,同时又必然造成正常生产力的被破坏和浪费,畸形生产力的发展,还必然造成资源过快地枯竭,环境迅速地恶化,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恶果。


(十一)商品的价格规律

市场经济里,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价格有时候高,有时候低,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前面我们就说了,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当然价格也就是由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的高低变化也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供求关系中的“供”,是指商品的主人向市场供应某种商品,这一方称为供方,或卖方;“求”,是市场需求,是指人民已经购买或者正在购买这种商品,或者正要购买这种商品并且有能力购买,这一方称为求方,或买方。虽然卖方和买方不同,但是在商品交换中,卖方和买方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互相转化的,所以卖方也是买方,买方也是卖方。一个人,在卖东西的时候是卖方,但是他卖了东西后必然要买,这时候他又成了买方。一个人,在买东西时是买方,但是在买东西之前,他就已经卖了东西出去,所以在他是买方之前,是卖方。在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商品交换的双方则同时都是以卖方和买方的身份出现的。例如,甲用大米换了乙的衣服,那么甲向乙供了大米,求了乙的衣服;乙则向甲供应了衣服,求了甲的大米,所以他们俩人同时都是卖方,也都是买方。

所谓供求关系,是指某种商品的供应量和市场对它的需求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供大于求,还是供等于求,还是供小于求。某种商品的供应量由其产量决定。一般地说,生产的多,供应的也就多;生产的少,供应的也就少。而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则是指在一定的价格下,具有购买这种商品的消费单位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量,这个数量由具有购买这种商品能力的消费单位的数量以及每个消费单位对种商品的正常需要量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例如,假设电视机的价格是1000圆,社会里共有100个家庭,而且每个家庭对电视机的正常需要量是1台,但是能出得起1000圆并且正想购买电视机的家庭只有10个,那么这时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就是10台。而如果每个家庭对电视机的正常需求量是两台,而且能出得起2000圆并且正想购买两台电视机的家庭只有4个,那么这4个家庭就要买8台电视机,那6个家庭则要买6台,这时电视机的市场需求量是14台。

上面说的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由人的购买力和人对这种商品的正常需要量两个因素共同决定,这里面,人对一种商品的正常需要量是由人的正常需要量本身决定的,这个我们就不说了,我们就单来看看人的购买力是由什么决定的。上面我们就说了,在商品买卖中,卖方也是买方,买方也是卖方,所以,商品生产者购买力的大小,说到底是由他的供应量决定的;如果他的商品能全部卖出去的话,也可以说是由他的商品产量决定的。例如,地主能买起马车,而贫农买不起,就是因为地主向市场供应的粮食多,贫农向市场供应的粮食少。当然,地主的粮食,大多是剥削雇工的,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所以,要提高商品生产者的购买力,使他们能买起其它商品,就要提高他们商品的产量。这一点,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各种商品的产量必须协调,一种商品的产量提高,就要求其它商品的产量也要提高”这个道理。所以,供求关系,如果说得不严格一点,也可以说成“供供关系”,即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供应量和供应量之间的关系。除了向市场的供应量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购买力之外,商品的工价也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购买力。例如,农民和铁匠,假设他们生产的时间相同,创造的价值一样,但是农民买不起轿车而铁匠能买起,就是因为粮食的工价比铁器的工价低,同等价值的粮食和铁器,价格相差很大。所以,商品生产者的购买力由他们向市场的供应量及他们的产品的工价决定。与商品生产者,即商品的主人不同的是,雇工的购买力的大小是由他们获得的报酬的多少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雇主的剥削程度决定的。雇主的剥削程度大,则雇主的购买力大,雇工的购买力小。如果雇主的剥削程度不大,但是雇工多,雇主的购买力仍然可以很大。

知道上面的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价格是怎样由供求关系形成的,又是怎样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要知道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当然应该从新产品上看,而且要从物物直接交换才能看清楚。我们假设一个社会共有100个农民,因为能力不同或者剥削的原因,他们的贫富肯定是不同的,即他们拥有的余粮不同。假设甲最富裕,有余粮200斤;乙次之,有余粮160斤;丙再次之,有余粮140斤;丁再次之,有余粮120斤;往下逐渐减少,有的有十几斤,有的颗粒无有,还有的欠债,就象标尺上的刻度一样,越往下越小。再假设这时有一个人叫朱五的发明制造出了一张铁锄,他要和农民交换粮食,那么交换比例会是多少呢,即这一张铁锄的价格应该是多少呢?由于铁锄是新产品,是高科技产品,而且农民都非常喜欢,一心想得到,所以价格的主动权掌握在这个人手里。那么他会要多少呢?由于铁锄是个崭新的产品,没有类似产品的价格参考;又由于他对每个农民的余粮量不清楚,只能大概地估计,所以他肯定只能靠估计尽量往高处要。假设他开始要这张铁锄换500斤粮食,那么这个价格我们就称为初始价格,或者叫试探价格。那么这个价格能不能成立?肯定不能,因为没有一个农民可以出得起500斤粮食。没有一个农民出得起500斤粮食,就是农民对铁锄的市场需求量是零,这时只有市场供应而没有市场需求,供大于求,所以这个价格不成立就是由供求关系造成的。这个时候,铁锄的价值是不管用的,不管铁锄的价值是0也好,是1也好,是100也好,这个价格都不能成立,所以价格与价值无关。这个价格下卖不出去,他肯定要降价。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就假设他一下子把价格降到130斤,那么这个时候甲、乙、丙三个农民肯定要争着买这张铁锄,这个时候就是供小于求。这个时候,不管铁锄的价值是多少,这个价格都能成立。假设乙抢先一步把铁锄换了去,甲和丙遗憾地离去,那么这个时候朱五就会认为他要的价格低了。所以当他生产出第二张铁锄的时候,他要的价格就要高于130斤。假设他要的是180斤,只有甲一个人来把这张铁锄换了去。这个时候就是供等于求。当他生产出第三张铁锄的时候,他仍然想以180斤甚至高于180斤的价格成交,但是这个时候肯定不能成交了,因为这个时候其余那些需要铁锄的农民没有一个出得起这个价格,这个时候是供大于求。这样就逼迫他降价。而且这个时候丙又可能来和他讨价还价。假设铁锄的价格在140斤时成交。这个时候这个价格之所以成立,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因为朱五向市场供应一张铁锄,而丙向市场只能供应140斤粮食。再往后,第四、第五张铁锄被生产出来,价格都要逐步降低。总之,在一个消费周期内,即在第一张铁锄还没损坏的时间内,随着铁锄总供应量的增加,其价格就会逐步降低。但是其价格并不是能无限制地降低,能被所有人买起的,因为当降低到接近其成本价格时,商人就要停止生产,所以连其成本价格都出不起的穷人永远都不会或很难拥有这种消费品。从上面一段内容大家也可以看出,商品的价格之所以会随着供应量的增加而下降,就是因为有贫富分化。如果没有贫富分化,所有农民的余量都一样,都是200斤,那么铁锄的价格就会固定在接近或等于200斤的某过数值不变。

上面罗里罗嗦地讲了一大段,大家可能还对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道理不太明白,下面就在以上的基础上再举个例子。假设朱五一开始制造的不是1张铁锄,而是4张铁锄,而且每张铁锄要价130斤,那么这个时候铁锄的市场需求量就是3张,供大于求,只有3张铁锄能卖出去,第四张铁锄只有降价才能卖出去。当铁锄的供应量继续增加,那么价格也会继续降低。这就象标尺上的指针,随着铁锄数量的增加,指针会被撑得沿着标尺的刻度逐渐向下移动。图三中活塞S的上下移动就表示了这个意思。所以说,供大于求会使价格下降。假设开始朱五制造了两张铁锄,每张要价130斤,那么这个时候铁锄的市场需求就是3张,供小于求,朱五在卖了1张铁锄后,还会有两家争着要买另一张,这就会使朱五提价。这也象标尺上的指针,随着铁锄数量的减少,指针会收缩,沿着直尺的刻度逐渐向上移动。这也很象拍卖,谁能出得起高价,谁就能得到商品。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1:14:28 | 只看该作者
上面说的是一家生产铁锄的情况,这种情况是垄断情况。垄断情况下,生产商是通过控制产量来维持住高价格的。也就是说,在某一高价格下,垄断商控制自己的产量,使其商品的产量和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消耗量差不多一样,这样他的商品就能始终维持在这个高价格上不变。例如,假设一个社会有10家地主还有许多贫农,每家地主每年都能剩余2000斤粮食,每个地主都有3000斤以上的余粮。假设这个时候出现一个人发明了织布机,垄断生产,织布机的寿命是两年,他一年只造5架,一架要价2000斤粮食,那么第一年就有5个地主有织布机,第二年剩下的5个地主也会有织布机。第三年,在第一年买织布机的5个地主的织布机已经坏了,又需要新的,又要购买,他又能以此价格卖掉5架。第四年,在第二年购买织布机的5个地主的织布机已经坏了,他们又需要买新的,他仍然能以此高价卖出去。所以,垄断商是以控制产量来维持高价的,其他贫农根本就买不起。这个例子所说的其实是供求平衡的情况。所谓供求平衡,就是指在一定的价格下,一种商品的供应量与市场对它的需求量相等。当供求平衡时,商品的价格就能维持在一定数值不变。如果是多家同时生产一种商品,出现竞争,那么产量就不能控制了,会很快超过某一价格时的市场需求量,使价格下降。这时的价格下降还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物物直接交换的情况我们谈完了,下面再来谈谈货币参与交换时的情况。

货币参与商品交换的情况,本质和物物直接交换一样,所以明白了上面的道理后,这个道理也就容易明白了。由于人的劳动能力不同,或者剥削、贸易掠夺等的原因,所以每个商品生产者的产量是不同的,他们换得的货币量也就不同。除了商品生产者之外,社会上还有雇工、官员这些拿薪水的,他们的薪水也不同,那么每个人拥有的货币也就不同。这样从货币的多少上也可以看出贫富分化。因为有这个贫富分化,所以当一种新商品刚出现时,它的市场供应量必然很少,那么价格也就必然很高。随着它的市场供应量的增加,价格也会逐渐降低。当降低到接近其成本价格时,商人就要停止生产。其中的道理和上面的物物直接交换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当政府滥发货币时,我们都知道,这样会使物价上升。其实,这时的物价上升,也是由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的。因为人拥有的货币增多了,而如果物价不变的话,人的市场需求量也就增多了,而这时市场上商品的供应量还是和原来基本一样,所以这就出现了供小于求的情况,就会引起价格上升。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1:14:37 | 只看该作者
计划经济

(一) 统述

计划经济是指生产和消费由社会或国家统一计划,产品由社会或国家统一分配的经济活动方式。

计划经济必须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作为基础,因为在私有制下,社会或国家无权计划私人产业的生产和个人的消费,而且由于生产资料是谁的,产品就是谁的,所以社会或国家更无权把私人产业的产品拿出去分配给所有成员。只有在公有制下,生产资料是大家公共的,产品也是大家公共的,大家才有权力共同计划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才有权力把产品分配给所有成员。所以,要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先建立公有制。

对公有制,大家要注意的是,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非指生活资料即生活消费品的公有制,在公有制里,生活资料仍然是私有制的。在公有制里,由于生产资料是大家的,所以生活资料也是大家的,但是这只局限于生活资料被分配之前,当生活资料被分配给各个成员之后,就是私人的了。例如,分配给谁的衣服就是谁的,别人没有权力穿;分配给谁的自行车就是谁的,别人没有权力骑。有人常说,公有制里没有生活资料的财产权,这是这些人的知识浅薄,或者是故意污蔑公有制,想扰乱视听,让人人都惧怕公有制,谈公色变。不过,在公有制里,象住房等耐用的大件生活消费品,它们的消费者死了,社会是有权力把它们收回再重新分配的,这些消费者的后代没有继承的权力。当然,如果他们的后代想继承,也可以,不过他们就无权再享受这些消费品的分配,所以,愿意不愿意继承,就看他们自己了。

计划经济对生活资料的分配制度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两种。之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并不是因为物质财富不极大丰富,而是因为人民刚从私有制里过来,思想水平还不高,不能自觉地劳动和节约。所以,公有制的初期,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强制人民劳动和节约。如果人民的思想水平提高了,能自觉地劳动和节约了,就可以实行按需分配了。不过,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考虑,即使在初期,也并不是完全实行按劳分配,而是两种分配制度相结合,即对生活必需品,如住房、衣食、医疗、教育等实行按需分配,对生活非必需品实行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听起来很神秘,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共产主义就是公有制,公有制就是共产主义。在公有制的初期,存在按劳分配的这一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

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当然也不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是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阶段。由于从私有制到公有制,是翻天覆地的制度巨变,比从帝王制度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变化还要大得多,所以这个巨变在很短时间内是不能完成的,必须有个过渡阶段,这个过渡阶段就是社会主义。所以社会主义就好比从私有制通向公有制的一座桥。就好象会写文章的春桥是通往春天的一座桥梁一样。因为是过渡阶段,所以在社会主义里,私有制和公有制都存在。但是,还因为是过渡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私有制成份应该是逐渐减少,公有制成份应该是逐渐增多的。这就好比,蝌蚪到青蛙有个过渡阶段,在这一阶段,尾巴是逐渐萎缩,四肢是逐渐长大的。正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社会主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不成型的一种社会形态。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则都是静态的,是成型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始终是帝王所有制、奴隶主所有制、普通平民所有制这三种私有制不变,共产主义则始终是公有制不变。正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动态的,所以不能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市场经济,也不能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计划经济。如果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或是有市场的计划经济也都不正确,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活动方式是从私有制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最终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规模是逐渐缩小,计划经济的规模是逐渐扩大的。也正因为社会主义是动态的,是不成型的,所以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四种社会形态中,没有社会主义。因此,如果用数学术语来描述的话,社会主义就是矢量,是有方向的量,奴隶社会等四种社会形态是标量,是没有方向的量。社会主义的方向就是从私有制指向公有制,即私有制成份逐渐减少,公有制成份逐渐增多,最后完全变为公有制。如果反过来,公有制成份逐渐减少,私有制成份逐渐增多,这就等于一个矢量完全反向,那么这一阶段就是“负社会主义”,或者叫反过渡、开倒车。这就和青蛙的四肢逐渐萎缩,尾巴逐渐增大的性质一样。

因为社会主义是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阶段,所以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就是把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因此这一时期应该从文艺上等多方面教育人民抛弃私有观念,抛弃个人奋斗,发家致富等观念,抛弃想高人一等,想奴役别人的享乐观念,这样才能顺利完成把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任务。至于发展生产力,这一时期也是应该发展生产力的,不过这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身份的任务,而是人类社会本身的需求,不管什么社会都得发展生产力。在人类社会的几个阶段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有两重身份,第一重身份是人类社会的身份,第二重身份是这个阶段的身份;如果说人类社会没有第二重身份,那么也就没有各个阶段的区别了。例如封建社会,它首先是人类社会,人类要自动地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其次,它是封建社会,作为这个身份,它要建立并维护帝王制度,并迷惑人民都要忠于帝王,否则,它就不是封建社会,所以不能说封建社会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就好比一个人,是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他就有两重身份。作为一个人,他要获得衣食等养活自己;而作为领导干部这个身份,他应该抓他那个地方的工作,所以,虽然是同一个人,不同的身份就有不同的任务,不能混淆,不能说领导干部的任务就是养活自己,如果这样就乱套了。

至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建立条件,有人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认为,如果生产力不高度发达,就不能建立公有制,就得回去补课,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如果资源不枯竭,人类不灭亡的话,生产力就要不断发展,是没有顶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时候的生产力才是高度发达的呢?任何时候的生产力都不是高度发达的。你要说200年后的生产力是高度发达的,那么同400年后的生产力比较起来,它又是高度低下的。这就好比在自然数列里,找不到一个无比巨大的数,任何一个数与它后面的数比起来,都是小的。所以,如果按这个理论,永远都没条件建立公有制。不过,如果反过来看呢,任何一个数与它前面的数比起来,都是大的,同样的道理,任何时期的生产力与它以前的生产力比起来,都是发达的,所以,我们又可以说,任何一个时期,都具备建立公有制的条件。所以,我们说,公有制和生产力的大小无关。

如果说公有制和生产力的大小无关的话,那么在很久以前的古代,生产力是很小的,那个时候能建立公有制吗?完全可以。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虽然小,但是那个时候人民的生活需要也少,那个时候不需要汽车,不需要空调等等,那个时候主要需要的就是衣食。现在,生产力虽然比那时大多了,但是人民的需要也多多了。将来的情况也是这样。所以生产力的增长是永远都赶不上人民需要的增长的。那么,生产力的生产速度跟不上人民的需要,如何实现公有制,如何分配不足的生活消费品呢?有办法。公有制可以适当控制人民的消费量,尤其是能控制住私有制情况下少数人的超量奢侈消费,控制住畸形生产力的发展,这样普通消费品的量就可以增加了,由原来的不足变为比较充足。这就好比,同一源头的两条并行的河流,堵死一条,另一条的水量就会增大。所以,在红军时期,我们能实行公有制形式的配给制也是这个意思。

尽管马克思曾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这些话的意思是指在人类不知道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时候,人类闭着眼,完全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自然向前发展的规律,并不包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内。所以,当人类发现了公有制之后,就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主动地去建立公有制,使公有制提前建立,不需要生产力发展到某个程度,也不需要非得在资本主义之后才能建立公有制。例如,番茄春生夏熟是它的自然生长规律,可是如果我们给它盖上温室,或者再喷上激素,那么一年四季都可以享受到它的美味,不必非等到夏天不可。同样,人类社会上面的那个发展规律也是在人类没发现公有制的条件下,人类社会完全在生产力推动下的自然发展规律,当人类发现公有制后,就可以用人力代替生产力促使人类社会跳跃着发展,让人类提前跨入美好的社会,而不必拘泥于常规。否则马克思探索这个规律还有什么用,不如两眼一闭,任人类社会信马由缰算了。否则,马克思那个时候他就搞共产主义运动,那个时候的生产力比现在小得多,他岂不自相矛盾?一些小儒规规焉以为人类社会必须按部就班地发展,没有别的原因,要么是知识浅薄,要么是想阻止建立公有制,挡一天算挡一天。

(二) 计划经济的规律

计划经济里,原材料及消费品的生产量都根据全体人民的生活需要量来生产,当然这得是在资源无限的情况下。如果资源有限,则要限制人民的消费量。但是这个时候,原材料及消费品的生产量仍然根据全体人民被限制后的生活需要量来生产。这就是计划经济最基本规律。

计划经济的运行规律可以用图四表示。

这个图和图一是一样的。这也说明计划经济完全符合第三节中讲的基本原理,是最美好的经济活动方式。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人民的消费量不会制约生产,消费不足不会使生产停止,引起经济危机。只要人民需要,而且只要资源充足,生产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当某种消费品已经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时,就可以关闭阀门A,停止这种消费品的生产,原材料则向其它行业流动。这时这个行业的工人就可以休息,或帮助其他行业去。

(三)计划经济的管理措施

计划经济可分为计划生产和产品分配两个环节,故其管理包括生产管理和分配管理。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1 11:14:46 | 只看该作者
计划生产是指政府应根据资源状况、人口状况及生产力的大小,合理地安排生产,什么时候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等。即首先根据全体成员的生活需要制订出生产计划,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然后组织人民去生产。如果原材料不足,应该先扩大重工业的规模,生产出充足的原材料,然后再生产出生活消费品,分配给全体成员。如果资源有限,那么就应该限制人民的消费,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即把图四中的阀门A和C关小一些。

至于详细地应该怎样安排,则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了,故只写到此为止。下面专谈谈分配的管理。
政府向消费者分配消费品,可以直接分配实物,也可以发领条,上面注明名称、数量,让消费者到供销社去领,当然这些办法都比较麻烦,例如连一根针都要写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借用货币进行分配。货币分配和实物分配、领条分配的实质都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货币分配较灵活,消费者想买(领)什么就买(领)什么,想买(领)多少就买(领)多少。所以用货币分配最好。只是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买卖”是供给,是政府向人民供物,商品买卖是生产者双方用物交换,本质不同。

政府若借用货币进行分配,对货币的制造、发行及回收要按下列原则和步骤进行:
⒈ 仿照商品的定价价值方法,先规定一个工日的价值。例如一个工日用一圆来表示。
⒉ 根据各种原材料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给原材料定价值。
⒊ 国家生产多少原材料,政府就应该根据定价制造多少货币。这就是国家的收入。
⒋ 需要多少原材料投产,政府就应该发行多少货币——直接拨给消费品生产厂。如果政府不把货币拨给消费品生产厂,而是直接把原材料拨给消费品生产厂,把货币发给最终消费者也可以。这就是国家的支出。
⒌ 消费品生产厂用货币到原材料生产厂购得原材料后,原材料生产厂应将货币全部上缴给政府。政府收回,待发给最终消费者。
⒍ 消费品生产出来后,给消费品定价。
⒎ 政府将收回的那批货币发到最终消费者手里。最终消费者用它购物。
⒏ 消费品生产厂将消费品售出后,应将得到的货币全部上缴给政府,政府将这批货币收回,销毁。这样,这批货币和它代表的那批原材料就共同走完了它们圆满的一生。当然,这批货币也可以不销毁,留作下次使用,但千万不能把它当成收入。

上面步骤可以用图五来表示。这个图中,实线表示的是物质的流通路线,虚线表示的是货币流通的路线。物质的起点在大自然,货币的起点在造币厂。

原材料生产厂从大自然取得资源,把它加工成原材料。假设生产出来一根钢铁,一根钢铁消耗一个工日,那么这根钢铁就定价为一圆。这一根钢铁或者一圆钱就是国家的收入。

造币厂制造的货币要交给银行,制造的数量没有规定,但是要足够使用,多了无妨,有银行把关。那边原材料生产厂生产了一根钢铁,定价为一圆,那么银行就要准备好一圆钱。生产两根,就准备好二圆,生产三根,就准备好三圆。总之,要保证钱和物质一一对应。

当需要三根钢铁被投入消费品生产厂,例如自行车厂时,国家就直接把三根钢铁调拨给自行车厂,右边国家也应该以薪水或其他形式把三圆钱发到消费者(工人、农民等)手里,这就是国家的支出。当自行车生产出来后,假设生产了30辆自行车,那么每辆自行车的定价就是1毛(此处忽略自行车消耗的其他原料,例如电),把它交给供销社,消费者就可以拿着三圆钱到供销社把自行车领走。自行车到了消费者手里后,不久就变为废品,被扔回大自然或者被回收到原材料厂。货币到了供销社后,供销社要把它交还给自行车厂,或者直接交给国家。这时的货币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它所代表的三根钢铁已经从仓库里消失,所以这时的三圆货币已经等于废纸,国家可以把它销毁,也可以让银行象回收废品一样回收,等再有三根钢铁投到自行车厂时,再把它发给消费者,进入下一次循环,再利用。注意,这时国家如果把这回收的三圆钱当作收入,就大错特错了。可是,传统经济学都是把回收的废纸当作收入的,引起了一连串的错误,也难怪传统经济学遭人鄙视。

再回头说说,当需要三根钢铁投入自行车厂时,这时国家也可以不直接把三根钢铁调拨给自行车厂,而是把三圆钱调拨给自行车厂,就是拨款,让自行车厂拿这三圆钱到原材料厂去购买(领),三圆钱到原材料厂后,原材料厂把它交给国家,国家再把它发给消费者。消费者到供销社领回自行车后,供销社再把钱交给国家,由国家销毁,或让银行收回,再利用。两种方法一样,但是我认为直接调拨物资比较好,起码可以减少贪污的途径。

(四)公有制的优越性

公平地说,公有制确实比私有制优越,可是优越在哪里呢?公有制比私有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比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上。把图四和图三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计划经济里,不存在消费对生产的反制约,也不存在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制约,没有经济危机,利于正确处理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而且没有技术封锁,能使国家和人民以最快的速度富起来,这是第一点。计划经济的分配制度避免了贫富分化,与钱财有关的犯罪较少,社会较安定,而且公有制里不追求利润,没有假冒伪劣、黄赌毒乱等,这是第二点。这两点就是公有制的优越性。同私有制相比,公有制也就只有这两点优越性,因为只有这两点私有制做不到。其余的,象福利、慈善等公益行为,凡是公有制能做到的,私有制都能做到,不能说是公有制的优越性,它们只是政府安抚社会的手段。平时不绝于耳的“某某人生病无钱医治,政府及人民热情相助,致使疾病得以及时治疗,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节日前,某某市及时把救济金发到困难户,送去了党的温暖”等等新闻报导,都是斜眼的化妆师硬生生地想朝社会主义脸上贴金,却没贴到正地方去,不仅不能服人,反而是授人以柄,自讨其辱。请想想,给穷人施些小恩小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做得还好么,如果有人凭此就说资本主义比公有制好,我们岂不要张口结舌?

只有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衷心地热爱公有制;只有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出它的优越性,使国民经济快速而稳定地发展。不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即使喊公有制好也是人云亦云,有口无心,一旦尝到了私有制的一点甜头,立即变调;不知道公有制的优越性,在经济建设上就不可能知道怎样去发挥它的优越性,甚至有可能做反,东施效颦,以丑为美,扬短避长。有些领导经常兴致勃勃地泛泛高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争取国民经济在××时达到××水平”,真不知他们要发挥的是哪些优越性,怎样发挥。

计划经济的情况和所有企业都兼并到一个人手里的市场经济是比较相似的。一个私有制社会,假如这个社会里的所有产业,包括农业、工业等都被一个资本家兼并了,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社会里的经济活动方式就是计划经济,生产和消费都有统一计划,产品也由这个资本家统一分配,工厂之间是调拨关系,这时不再有商品,不再有商品买卖,也不再追求利润,也不再有技术封锁,不再有假冒伪劣,不再有经济危机等。与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不同的是,这个时候,这个资本家要给他及官员们供应最好的消费品,而给普通工人农民供应低档消费品,这时仍然有三六九等的贫富差别。当然,这时也会随着制造一种政治思想出来,麻痹工人和农民,说他们就应该享受这样的待遇,而资本家和官员等就应该享受那样的待遇,以使工人和农民没有怨言,社会稳定。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公有制下,仍存在“剥削”,即国家或社会对工人、农民的“剥削”。与私有制下的剥削不同的是,公有制下国家或社会“剥削”的目的是为了储备或扩大再生产,所以剥削的财富,最后还用到全体人民身上,任何私人都不能享受。这和家庭情况是一样的,家庭就是公有制。家庭里,各个家庭成员赚的钱,或生产的东西,并不是各个家庭成员都把它消费光,而是要留一些作为家庭储备,但是这个储备最后还是用在了全部成员身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5-1-22 19:32 , Processed in 0.0498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