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78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闲言碎语(原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3 05:3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很久没在这里打铁了,至少3年了,原来和我一起在这里打铁的伙伴们大都已经离开了,而我们也都过了总是纠结在统计技术,资料搜寻的时期,现在虽然还是工作在品质的岗位,但是所考虑的问题,要解决的问题已经不是sixsigma,lean就能解决的。至少是我对这些工具的认识更深刻了一些,已经不再热衷于用那种工具就能一了百了,其实5年前或更早,我就已经在反思我们当时如此醉心的工具到底帮助了我们多少?我们是不是在赶潮流?

我95年进外企,从韩欧合资到美资到美独到欧独一路走过来,作过PQE,SQE,QS,QM, BB, IMS, Customer service etc.多个岗位,从Engineer到 supervisor 到Section manager到department manager到负责China unit的Quality Manager扮演过不同的角色.从工厂到design house到branch office,从手工产线,全自动大批大量生产到小品多品种到项目工程跨了数个领域。

但总体看来,这些年还是有所得,也走了一些弯路,走弯路的原因多是被一片树叶遮住了眼。04年听过老丁讲品质关系学的时候还觉得有点诧异,他怎么开始研究这样东西,后来我发现,随着我的职位的变化,我也在思考同样的课题,只是我当时是还没有认识到而已。一个在NEC做了多年品管,痴迷于国学的哥们儿,突然推荐把《反经》推荐给我,后来我才明白,我看问题的角度需要变了,品质管理不是拿着锁去找钥匙,更不是拿着钥匙去开锁,人也总以为提着刀子就能平天下,到头被修理的是自己。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的,事务都有两面,而搞品质的一定要相信“无论什么产品加上品质就是精品。”可是品质也是有悖论的,因为品质控制的是风险,一个产品在衰退末期过程最稳定,品质最可靠,但是利润也最低。因为最稳定的制造过程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全社会都参与其中,一切都标准化了,就都透明了,这样产品的商业价值也被榨干了,我们现在几乎就找不到这样的完美的产品。

完美的体系存在吗?我们搞品质的一定会把持续改进,最求完美奉为品质管理的精髓。但是如果你把中国封建社会的体系的发展脉络捋过来看,你会发现,封建管理体系是一个经过无数次持续改进的精品,到败亡也只能通过外部力量来改变,内部已经没有任何改进和创新的能力了,它已经从内部死掉了,留下的知识一个躯壳。这就是持续改进的力量吗?汉说秦死于严刑峻法,隋说汉亡于外戚,宦官,唐说隋不惜民,宋说前朝均亡于武人干政,明说以上原因都对,最可怕的是民有反心,每个朝代都通过制度的改革改正前朝的缺陷。以文制武解决了藩镇割据,但是却无力抵抗外辱,科举制解决了底层人参政的问题却限制了文化的发展,到了鲁迅先生眼中,就剩下了“吃人”两个字。这些不都是在持续改进,这些追求千秋万代铁打江山的过程不是在追求完美吗?

还是零缺陷的理论中的品质管理体系要与运营体系相配成(match)才是最贴切的,品质体系是不能凌驾于运营体系之上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就像你不可能让一个街边卖油饼,只有500元本金的小老板用麦当劳的品质管理体系,也不能让麦当劳用街边摊的管理方法。


而我们却往往在配成的问题上出现问题,我们相信lean能制造出低成本高品质的产品,我们相信Six Sigma可以解决过程改进的问题,我们相信QC小组能全员参与,我们相信TPM是全自动化的基础,但是这些与我们的运营体系Match吗?一条手工线,人员流动率几乎3个月就能换一个遍,即便是用一百张控制图去控制有多少可能性能够超过同样的线但员工5年从没改变过的生产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题结束了,成果也就悄然而去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想起来,统计技术的是根据样本推测总体,根据已知的规律在限定的范畴内去推测未来的趋势,样本是随机的但过程是需要稳定的,过程不稳定,关键因子变动了,这一切就都要重新来过。

不知道PST(process survey tools)的又在飞利浦做过的人是很可惜的,因为这是一套能与Sixsigma相媲美的品质管理,品质改进体系。但是做过的人都会发现,无论怎样做,自己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因为这是一个系统,是谁都不可能单独拿出去用的,因此外流的很少。但是当Sixsigma被搞得漫天飞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个工具,离开了内核这些外在的能有多大作用?

有一个BB来面试,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我的部门有11名工程师,有表现好的,有表现不好,但是我都不能开除他们,用什么办法来调动表现不好的人的积极性,BB说这不是Sixsigma能解决的问题,我反问如果这11个人是你的项目组成员,你怎样做?他的答案让我很难满意。我说我今年有6个指标,但都需要其他部门配合,其他部门也有其它的指标,而且都是合理的,经过最高层批准的,如何达成?他这次倒是结合了BB项目管理,但是答案仍然让我很难满意。你知道他错在哪里吗?我告诉你其中一个答案,他在追求技术的过程中迷失了,眼睛被树叶遮住了,他可以做很好的技术指导,但是作为项目经理他不称职,而sixsigma 的基础是project management,一个对体系没有充分了解的人,你会放心让他去做触及体系的革新吗?那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行为。

我相信他会发牢骚说面试官太差劲什么都不懂,其实我从99年11月就成了Sixsigma 的Coreman我怎么会不懂哪?

品质的道路不是铺满鲜花,也不是布满荆棘,但是总是需要人踏踏实实的走过,看过,思考过,痛苦过,快乐过,但更要用心去体会,去感悟。而我还在途中漫步,这是我选择的道路,我的职业。
2#
发表于 2011-11-3 05:30:51 | 只看该作者
善莫大焉!

我现在的原则就是,这些玩意,不可不学,也不可全学~

+++++++

PS:楼主把那个BB是如何回答的过程当作故事讲一下吧.

其实我很喜欢扮演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
3#
发表于 2011-11-3 05:30:58 | 只看该作者
方法背后的思想才是重点,简单概括为
4#
发表于 2011-11-3 05:31:0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LZ更多精彩原创
5#
发表于 2011-11-3 05:31:10 | 只看该作者
樓主的言論真的很精彩。
6#
发表于 2011-11-3 05:31:16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很好, 是经过学习,实践,提取, 在循环出来的... 还是很中肯的,
意见大家要把知识学透彻, 但不要迷恋进去. 那样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的
7#
发表于 2011-11-3 05:31:25 | 只看该作者
给我的感觉就是像雾像雨又像风,这可能也是我对品质了解的太少吧
8#
发表于 2011-11-3 05:31:3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的第一感觉是LZ是前辈,对品质的理解和认识到的很高的境界。晚辈努力学习中。
9#
发表于 2011-11-3 05:31:37 | 只看该作者
这才叫前辈,您已经站在山的高峰,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感慨,而我们还在山脚,虽然对您的观点很是赞赏,但脚下的路还是得自己走,自己体会。
您吃过糖,砸吧着嘴说糖是甜的,我举双手赞成,但我还是得尝尝。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05:31:43 | 只看该作者
千万可别叫我前辈,都被你们叫老了,即便是在我接触的圈内人中,我也不算是先知先觉的,至少我文中提到的两个人,老丁(也是本坛里的名人)和NEC那个哥们儿就比我看得明白,而像老欧,到目前为止至少在统计技术层面我也没达到他的水平。我和老八(八进制)原来是同事,他对工具的钻研达到了成魔的程度,我也只能望其项背。

我觉得我这样的人只是一个阶梯,我所能看到的,能领悟的你们都可以达到。 从现代品质管理模式进入中国,我看应该是从引入ISO9001:94开始的,也就是说96年以前,我们还很难找到什么系统性的管理方法,品质工具就更差得邪乎,知道用鱼骨图的人在90年代中都是凤毛麟角。

我们都曾经经历过外国人怎样教我们都是对的,教什么东西对于我们来讲都是新鲜的,看到什么都是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年代。98年公司要求我们做引入Sixsigma的准备,我们看拿到手的教材上那大量的统计工具,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下手,到质协去请老师来讲,连老师都没见过Sixsigma到底是什么东东,干脆就应我们的要求给我们上了多节统计技术的课程,99年到韩国接受绿带培训的时候,我们个个都能在纸上算概率,让培训老师大跌眼镜问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我们是像成为学者还是成为为公司服务的绿带?

02年以后,是品质工具和品质管理理论的大爆发其,Sixsigma, Lean ,TPM, QC-old, new 7tools, TOC,0缺陷,防错,QFD, DFX, 田口,SPC,FMEA,FTA一拥而上,再加上什么日常的QCC, CP,8D 等等,多到让你眼花缭乱的地步。我们这些在外企的,虽然接触得早一些,但是也在这个时期才得到了大量的资料,各个公司搞质量的在论坛上大串联,交流,辩论,解题。其实很多人是越搞越迷茫,发现总是有新理念,总是有新方法,有太多的未知找不到正确答案。

这就像中国经济一样,今天发展靠网络,明天发展看IT,后天又炒股,以后再炒楼.....其实都是经济这个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孰高孰低?老丁有一张Slide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品质定义,他说这都是对的,根本就没有高低贵贱,发展替代的关系,当时我不解,怎么说Sixsigma一定会高过QC-7tools,后来我明白了,他说得是对的,那已经是1年以后了,也是因为我在深圳,无锡,东莞,山东跑了一圈,看到了参差不齐的供应商的状况,我太理想化了。也是那个时候,我得到了《反经》,我的朋友还送了我一句话,“审时度势,兼听则明,相信不要太相信,认真不要太认真。”这句话我到了06年才真的听进去。


我觉得现代搞品质的人是幸福的,至少有了问题可以问,可以买到书读,有咨询师可以问,有老师可以请。我们那个时候,只能去找老外去讨教,弄个一知半解的再回去琢磨,身后还有一大批等着你去讲解的人,人在前面讲,后背都在流冷汗,难呀。

真的不要叫我前辈,我还是个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4-11-28 11:51 , Processed in 0.0619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