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2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国际化管理能力就没有本土化经营实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5 23:5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于经营国际市场业务的产品公司而言,在海外设点,最困难、也最头痛的环节在于拿捏如何设点?设点之后又该如何营运管理?可是,当许多产品公司下定决心要设点、要好好经营市场,但到了第一线,却是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管理海外据点就是一片雾煞煞。
有位朋友看着我们在各个国家设立据点,而且都有显著的效益,他就对我说:「你们真是『艺高人胆大』,每1次押宝设点都赢,不像我们就算看准市场进去设点,最后却都是一团混乱,搞得进无步、退无路,不知道要怎么收场」。
原来,这位朋友的公司选择到澳洲设立分公司,但一开始就遇人不淑,雇用的第1任总经理,在总公司编制季报时发现他居然A公司的钱,东窗事发之后,立刻就被开除了。之后,考虑到本土化的需求,朋友透过当地猎人头公司,找到1位当地人担任总经理。从履历上来看,这位新任总经理几乎无可挑剔,除了是澳洲当地人,学历、工作经历都是来头不小,曾经在知名大型外商澳洲分公司工作多年,这位朋友认为,把澳洲分公司交给他应该就没问题了。
这位新总经理上任后,接连要求设立发货仓库、维修中心(RMA)、技术支持等单位,但过了1年,业绩却还是没有起色,甚至比之前更糟。我这位朋友就觉得纳闷:「没道理啊,他们要求要本土化,总公司就全力配合,该花的钱都花了,也很授权放手让他们去做,但怎么好像就是做不起来」。
于是,朋友派人到澳洲去看看状况,才发现澳洲分公司真的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办公室装潢的富丽堂皇,10个人的公司,除了总机接待坐在门口外,其余9个人都各自拥有1个独立办公室,公司有专门负责技术支持、维修服务、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不同职能的人,但就是没有业务(Sales)人员。公司业绩没做起来就算了,就连通路也没建立,更堆积了许多不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存货,就算真的要卖也卖不出去。而被派去的人,被围在一堆当地澳洲员工中间,只能客气的「请教」了解营运的问题,也不敢有什么动作,搞到最后,原本看好的澳洲分公司反而变成大麻烦。
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敢管=放牛吃草?
听完朋友的故事,我忍不住叹息,这就像是1个人刚开始学打高尔夫,从球具、球衣、球帽、球鞋全部都是名牌,一身行头看起来十分专业,但却是完全不懂基本动作,连挥杆都会落空,更别说下场打球,这就是标准的「装备一流、球技三流」。
有些产品公司误以为本土化,就是尽量不要去管、去过问海外据点的营运状况或策略,因为,只有在最前线的人才最了解状况,总公司如果管太多,反而碍手碍脚。这样的逻辑基本上没错,但若曲解为「什么都不用管」,或是「什么都不敢管」,到最后就变成放牛吃草。
在朋友惨痛的澳洲经验,就是「放牛吃草」的最好范例,也是许多台湾公司发展国际市场业务,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以代工生产业务为主的工厂文化思维下,台湾人对于国际化管理较缺少经验,所以,在设立海外据点时,一开始都会先派台湾干部去做,做一做发现不行,觉得应该要本土化,就改在当地市场直接找人,但找的却还是人不亲土亲的台湾移民、或是会讲中文的华人,等到还是不行,才会痛下决心去找真正熟悉当地主流市场的当地人来做。
许多台湾公司都有一种奇怪的心理障碍,就是不敢管外国人,这或许无关肤色、种族的差异,因为就算英文讲的再流利,在管理外国员工时,却总是以「尊重」为名,行「逃避」之实,因为就是不知该怎么管理,所以就干脆放手不管,等到真正出事了,才来想办法收拾烂摊子。
在许多前车之鉴例子中,海外子公司常常变成压垮产品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是因为公司总部不知轻重的不断塞货到子公司,也可能是子公司为求业绩表现而不断进货,但最后却都因卖不出去、存货堆积,而造成另一场更大的灾难。
在这个澳洲分公司例子中,这位朋友的公司就犯了大错,因为总公司在评估业绩时,看的不是实际销售到终端的业绩,而是由总公司到分公司这一段的销售状况,所以,就让分公司拼命向母公司下单进货,但买进的产品功能与价格却是不符当地市场需求的,到最后就会变成存货恶梦。
另一个盲点是,只要子公司以「我最了解当地市场」为理由,公司总部即使认为这样做不太对,但却因为没办法判断或控管,只能听信子公司的判断行事。以澳洲例子来看,分公司在没有通路、也没有业绩规模的情况下,一开始却就设了RMA中心、发货仓库,就像是连挥杆也不会的人,却花大钱买了一堆名牌球具一样。同样的,许多台湾公司在设立海外据点时,常常会误信谗言,想省下高额的进口关税,所以就在当地设厂生产,但设了1个月产量10万台的厂,当地月销售量却是不到1万台,这样的投资决策看似荒谬,却也是屡见不鲜。
设立海外据点的起步关键在于,公司经营当地市场的决心。有决心是好事,但不代表就是要立刻把局面搞大,而应是按部就班的来,有些当地需要的支持必须自己做,有些却可以外包,重点是要想清楚,怎样做会有较高的效率,这也是摸着石子过河的一部分。例如,技术支持可能要产品公司亲力亲为,但零售换货服务就可以外包;又或者是教育训练可借助通路商资源,与当地政府、学校的合作可能性。
事实上,所谓国际化价值链管理能力,就如同过去纵横集不断提到的,要理顺价值链,就是要「关心」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运作是否正常。这不代表就是要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而是透过关心达到更有效率的管理。产品公司总部与海外子公司据点间的关系也是如此,都要有好的沟通机制。
举例来看,某家公司因为看好近年来受惠油价高涨的中东地区市场商机,因此选定在埃及设立区域总部,并在土耳其、伊朗等地相继设立分公司。但有一天,总部突然接到土耳其总经理的辞呈,大老板觉得很奇怪,就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土耳其总经理很认真在当地市场打拼,但因为许多业务都要与通路商紧密合作,却没有作主的权限,每一份合约、每一项合作都要上呈到埃及区域总部核准,一来一往之间旷日废时,错失许多商机。而区域总部的总经理老待在公司里,完全搞不清楚其它市场的状况,但也不愿意授权,让下面各分公司总经理绑手绑脚做不了事,在各个国家设立的据点几乎形同虚设,失去深耕本土化的设点原意。
类似像这家公司的状况,其实就是没有日常的关心、更没有丝毫的授权,价值链运作上出现大问题。基本上,产品公司总部、区域市场据点、特定国家市场据点之间的价值链,应该是畅通且能够快速传递价值,必须要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协同作业效率。试想,如果产品公司是这条价值链上的原点,即使下面的区域市场据点、特定国家据点不断衍生扩充,产品公司应该要做的是,让这个价值链体系上的每一个点,都能够持续保持同样畅通,且快速的价值传递效率。
大体上,设立海外据点是为了要本土化,但我认为,没有国际化的管理能力,就没有本土化的经营实力。
因为,当公司不具有管理国际化价值链的能力,很多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发生。所谓国际化的管理能力,除了要有足以因应国际化营运的信息沟通系统、财务运筹及后方支持体系外,心态上也要能够了解包容当地不同的文化,近身观察每个市场的差异,因地制宜的管理海外据点;而国际化的人才团队也是重点,要能够与不同文化、语言、背景的人沟通,open mind去了解差异,并且熟悉国际市场业务价值链上的流程,许多台湾公司因为过去都是以代工生产为主,虽然客户都是国际大厂,但却对于真正完整的国际化业务价值链流程所知不多,在管理文化上也就无法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思维去规划国际化的管理策略。所以,当身处第一线的海外子公司埋首深耕当地市场、力行本土化,身处后方的产品公司总部却更要有国际化的管理思维。
该怎么设点?个中学问大不同
在一刚开始经营市场的时候,有时会先交给通路商做,产品公司只是远程Remote支持他,但如果要开始设点,有些公司会与通路商商量,先借用通路商的办公室放1个人在那边慢慢开始做。
在我们第一次进入巴西市场设点时,是抱着很高的期望与决心,公司上下都抱定了要「大做」的强烈企图心。一开始,我们先在圣保罗设了据点,过了一阵子,当地负责人回报,考虑到巴西幅员辽阔,因此要求要在其它城市也同时设点,才能发挥更高的市场布局效益,我们也觉得言之成理。于是,一口气就加设5个据点,每1个据点仅放一个人。但做了一阵子之后,我们发现,这样好像不太对,因为除了圣保罗以外的其它5个点,虽然各有1个人在当地,但却似乎看不出什么成绩,甚至有时一连几天都找不到人,高兴的时候就回报一下状况,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自动人间蒸发。我们惊觉这样的状况下去不行,决定改变方式,将业务重心集中到圣保罗,先强化圣保罗在业务开发、营运管理、营销活动、技术支持的功能,把该有的通路体系与价值链先建立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圣保罗的业务已上轨道,我们于是再次在其它地方设点,但这次我们学聪明了,未来要经营其它据点的人员,全都得到圣保罗工作学习半年,了解公司实际运作状况及可运用的资源之后,才前往据点当地去拓展市场,这也使得各地据点与市场指挥中心之间的互动更有效率,不至于出现那种上令无法下达的状况。
如果真的要设点,只放1、2个人都不是太好的选择,最好是要设一个团队,起码由1个经理带2、3个支持的人。因为,只有1、2个人的情况下,虽然公司还是可以透过业绩或是其它不同的机制进行管理,成本也会较为节省,但是公司总部还是很难掌握当地员工的状况,是在做应该做的事、还是每天只想摸鱼混日子;如果是一小组人,各司其功能,就可以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负责的经理也会比较有责任感,而相互之间也可以监督制衡。
另外,在设立海外据点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许多当地劳工法令、税务、甚至是社会风俗的差异。有一次,我们在南非雇用的主管因为绩效不彰,当地负责人决定请他走路,但这位主管的哥哥是劳工法的专家,就与公司大打官司、闹得满城风雨,最后也只能花钱和解了事,但心里却是忿忿不平,因为明明是因为他工作表现不佳,但却因为不懂当地劳工法规,且一开始没请律师设计员工雇用合约,而让他有机可趁大敲一笔,真的是一个「闷」字了得。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23:56:15 | 只看该作者
许多公司在海外设点时都曾差点误踩地雷,事后检讨起来,大都是因为一时的便宜行事、或是想省钱,反而因小失大,例如记帐报税,因为想省钱,所以就不找国际性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处理相关事务,而是自己另外找人来做,但却常常因此出包,被当地政府逮到逃漏税的把柄。
更要注意的是,许多产品公司若寻找海外当地伙伴,合资设立据点时,就更需要关心、注意法令限制与实际公司设立注册与营运状况,千万不要以「信任」为由就放手不管,许多公司就是因为如此,被当地伙伴坑蒙拐骗,不是把产品公司在当地的品牌名称注册占为己有,就是把公司掏空之后一走了之,更惨的状况是利用合资公司进行不法勾当,让产品公司遇到麻烦时百口莫辩。
设立海外据点有很多种不同的型式,可以是小型的技术支持据点,只要放1个小团队就可以,也可以设代表处(Rep Office),当然也可以设子公司。其实,每一种型式的海外据点,都有其不同功能的需求,全看产品公司当时对市场业务的经营状况而定。例如,有些公司决定要设海外子公司,可能是因为当地市场的业务量已大到一定规模,需要在当地设立发货仓库、需要以子公司在当地直接与通路商往来交易,虽然子公司的功能较齐全,可以提供完整的支持、较高营运效率,但却也因为更深入的参予当地市场的交易活动,在法律、税务、甚至是以当地货币交易的风险也可能较高。
例如,在1990年末期到2000年初期,巴西与俄罗斯就曾先后发生金融风暴,当时经济情势之混乱,让许多在当地设立分公司的产品公司吃足了苦头,除了实际市场需求衰退对业务造成的影响外,因为在当地设立发货仓库、使用当地货币交易的业务营运型态,也因为货币急贬,而蒙受惊人的汇率亏损,就有不少产品公司因为无力承担,甚至出现周转不灵的财务危机。所以,即使产品公司决定必须在当地市场设点,却还是可以与通路商采取不同的合作方式,避免曝露在高风险的交易环境中。
产品公司设立海外据点,是着眼于本土化深耕市场的需求,但只想到本土化是不够的,产品公司应该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来思考海外据点的设立与管理,思考透过国际化的管理技巧,将海外据点本土化深耕之后的价值传递到市场终端去,为产品公司创造更高的效益。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一体两面的海外布局策略,当你在思考国际化布局时,别忘了要有本土化的思维,但当你在落实本土化的同时,更别忘记了国际化的管理机制,布局全球、放眼天下,两者缺一不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5-2-13 11:28 , Processed in 0.03844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