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240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台铭能管好中国百万工人大军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0 18:33: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鸿海股东会历经7小时,破了过去纪录,代工皇帝面对中国薪水上涨、硬体毛利降低、渠道业务不振等问题,他有话要说……。

2011年鸿海代工大军达100万人,这是台湾史上制造业领军最多人的企业,就连中国历史上成吉思汗派兵西征领军,也仅有20万人。

鸿海去年合并营收近新台币2万9千亿元,2011年预估超过3万亿元,如果鸿海是一个国家,以2010年贸易总额来看,这个金额可挤下日本,成为台湾第二大贸易伙伴。

一百万大军的统帅、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在创造历史,七小时的股东会上,从营业利益率、成都工厂爆炸事件、卑盖迪官司、鸿海西迁等,一一回答外界疑虑。

郭台铭承认,“营业额1亿、10亿、100亿、1000亿,都是管理的关卡。”

根据研究机构iSuppli统计,去年全球设计代工(ODM)和电子专业制造加工服务(EMS)营收达3400亿美元),鸿海已拥有29%的市占,郭台铭认为,“如果市场留下两家,其中一家也会是鸿海。”以每年营收成长15%当目标,7年内就可能达到全球市占一半、比现在大一倍的代工帝国。

郭台铭现在面临千亿美元营收的成长关卡,郭台铭面对的难题,也是台湾制造业前所未有的挑战,代工皇帝的他策略为何?以下是在鸿海股东会后,他回答外界的质疑,同时我们也请到台大EMBA执行长黄崇兴、政大财务管理学系教授周行一,以及巴克莱资本证券亚太区下游硬体制造产业首席分析师杨应超,解析郭董脑袋在思考什么,这盘棋他将如何走?

疑虑1:鸿海去年提出营收成长,由三成降到15%,但为何营业利益率也减半?

郭台铭回应:迁厂加重成本,这是资本财投入

上次股东会我就说过,我们在西迁需要9个月到13个月时间,在搬移过程中要盖厂,搬的过程中要两边支出,成果还没显现出来,自然费用会增加,两边工资我们要付,要加重两倍我们的非直接成本我们不是只搬几千人,一搬是搬几十万人,等于一个基隆市,三十几万人他有消防队,卫生局都有,我们呢?不可能有。

未来深圳和内陆会转型,像是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升级,搬迁也学到一些经验,这些我都认为是资本财投入,非消费财支出,这就是为何毛利会下降,这是其中一个原因。

专家解读:迁厂告一段落,营益率会反弹

股东会开始,有别于一般进入报告业绩程序,郭台铭花了半小时,先解释鸿海营业利益率降低,因为所有分析师,估算鸿海目标价,已经从营收转往本业的营业利益率。

当过上市公司财务长的杨应超认为,郭台铭释出明确讯息,“营业利益率已经到谷底了,过去他很少讲这么明确。”

在迁厂结束后,支出会降低,第二就是苹果订单鸿海抓得很紧,苹果占鸿海营收估算已经来到四成,苹果又要求速度和质量,这别人做不出来,这两个利多就足够断定鸿海的营业利益率将反弹,杨应超立即提高鸿海目标价到142元。

疑虑2:鸿海去年展开西迁,但中国薪水全面上涨已经成为趋势,难道鸿海要过逐水草而居的生产模式,不断搬迁?

郭台铭回应:做扎根式迁移,最后走上自动化

说我员工移到西部,工资便宜多少?我不是在做这个,我们在扎根,我们是扎根式的迁移,不是浮萍式的迁移。

在大陆投资,从沿岸搬到中西部,第一个考量是员工回家,第二个考量是当地有很多很好人才可以重用,他们专科学校有很多很好的技术人才,我们现在不仅不缺工,还可以挑工。第三个,他们有很多天然资源。

这整个过程中是一个产业制造生态的转变,我们初到深圳投资时,一开始提供宿舍,吃喝拉撒睡,现在搬过去,我们把员工吃喝拉撒全交给政府,减少处理员工的情绪问题,回到本业,让员工留得更久。

所以我们管理幅度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最后让员工走上操作自动化。

专家解读:政府帮忙管理,有助员工质变

成本降低不是郭台铭首要考量,重要是政府对鸿海的配合度。最终郭台铭理想是达到自动化工厂,如成吉思汗的精兵策略,20万人就可以征服欧亚。
黄崇兴认为,鸿海加紧西迁是很聪明的做法,就算它不迁走,沿海也一定会因为服务业起来吃掉制造业就业的人数;此外,西迁可以让流动率降低,加上内陆城市为了争取鸿海一定会提供税率、土地多种优惠。让政府帮鸿海处理员工的生活起居,还可以挑工,让量成长、产生员工的质变;这是一石三鸟之计。

疑虑3:智慧型手机和平板电脑兴起,云端技术已经让硬体规格越来越不重要,价值在“云”不是“端”的硬体,鸿海做“端”的毛利会越来越低?

郭台铭回应:硬体不会磨灭,不信品牌会长远成功

你说端(硬体)的附加价值低,我不承认。能做好手机大量制造且便宜,是能力,就有它的附加价值,我认为宏达电也做端,怎么没附加价值?端绝对不会磨灭,永远都要有制造,这个是我们公司在这个产业的定位,就算全世界剩下两家,我们也是其中一家。

很多人都说,做品牌才有价值,我跟施振荣(宏碁创办人)想法不同,我不相信台湾品牌可以长远成功,品牌不是保证赚钱的万灵药!你看夏普(Sharp)赚多少?0.6%(编按:2010年夏普淨利率0.6%),我代工还赚得比他多,台湾没有home market(国内市场)嘛!你专心把你的零组件做好,你的核心技术做好跟品牌厂合作。

就像是山东人要吃馒头,山西人要吃醋,我不赞成做品牌,我没有这个基因,我不见得对。

世界上分四种公司,第一是营业成长、毛利成长,这最好像是苹果公司;二是营业不成长、毛利成长,我认为这是短暂现象;第三营业成长、毛利下降;第四是营业下降、毛利也下降;我们应该会是第二或第三。只要假以时日,把每个环节浪费降到最低,可以维持毛利。

专家解读:就像卖牙签,冲量大维持品牌

黄崇兴分析,郭台铭说得没错,制造不会消失,鸿海就是代工的品牌,郭台铭想的是,我毛利只有3%没关係,我靠量大,就像是卖一根牙签一分钱,但是卖出两亿根就有两千万元。郭台铭认为,利润虽然会下滑,只要营收成长,还是每年可以分股利给股东;挑战就是“出不得错”,不然3%利润很快就没有了。

郭台铭的制造业获利模式,隐藏在一个很简单公式里:股东权益报酬率。这也隐藏着一个哀愁,就是他没有办法停止成长。

因为要提高资产报酬率的方法就是让营收不断成长,接单让工厂的稼动率提高,降低固定成本,这就涉及到下个问题,如何一边成长又做好管理。

疑虑4:鸿海过去的核心能耐就是快速、质量和灵活,是不是成长速度失控,牺牲管理的深度,才导致成都爆炸案?

郭台铭回应:管理就像学游泳,要呛水才能学会

我说过,今天管理一万人、十万人、百万人,都是一个关卡,今天我要勇于追求呢?还是退缩回来?

好,我说我三年不成长,停止,不成长,我慢慢来准备,管理就到位?不见得!避理在于越学我们越得到经验,我认为才是管理精进的方法,管理是practice(练习),不是science(科学),所以,你只有越做越精。

你游泳就是越游越精,没有说你游泳呛水,你少游一点这个道理,你不呛水就是多游啊!我女儿在学游泳,呛水她妈说疼,我说小孩就是这样训练起才会游啊!

我跟所有同仁讲没有管理问题,只有责任问题,这次我们发生问题也不是管理的问题。想想,台湾有多少人带过一百多万人?我又没有公权力,我又没有警察局,又没有卫生局,又没有消防局,也没拿政府特别的津贴。

一百万人!我看不到管理一百万人的书,但是科技在变、产品在变,今天我退回来就安全?是不是五万人,员工每个安全?这个问题你们也想想。我会勇往直前,绝不退休(握拳敲桌)。

我工作14个小时不行,我改16;16不行我改18、20小时。

专家解读:先评估资源,勿盲目追求成长

黄崇兴认为,郭台铭讲得是实话,你赢不过变化,所以不可能为了弄好管理停止成长,只是别盲目追求成长,得看自己有多少资源,“大”确实是力量,但是背后要能撑起来。

黄崇兴认为,鸿海面临的是管理制度的调整,没有接单来得快速;前线攻城略地,赢过后线补给积粮。这是所有企业的问题,管理者没法说,“我先停下来准备好。”
《为什么A+巨人也会倒下》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认为企业必须了解普克定律,正是鸿海客户惠普(HP)创办人普克(David Packard)提出:没有一家公司营业额成长的速度,能超越他们网罗足够的适任人才来推动成长,来达到卓越的速度。柯林斯提出解答,“企业主要问,有多少比例放对的人到对的位子上?”何谓对的人?就是认为自己对工作有份责任,而不仅当成工作。

一位曾任职鸿海的高阶主管点出问题:鸿海变大后要让最基层的人有责任感,得明订责任、惩罚,但是规定得太死,反倒会绑死鸿海引以为傲的速度和灵活,这是郭台铭的两难。

疑虑5:2009年时,郭台铭提出万马奔腾计划,要让富士康员工到三到五级城市创业,并宣示四年要开一万家店,产生有附加价值的创新模式,但至今渠道业务仍看不到成效?

郭台铭回应:渠道是做得不好,但也不能只求快

承认渠道这块做得不好,鸿海成功是靠速度,速度要快,最好找加盟,可是加盟就没有文化。

所以渠道我们不要求速度,我们要求质量,尤其在三、四、五级城市,它考验我们两个能力:第一个是维修保养能力,我们员工从制造业出去,这点绝对难不倒我们。第二个供应链管理,我们在大陆每个工厂都有供应链小组,三年内我要把工厂都整合起来,每个地方都有仓库,都有据点,只要我28省都建立(目前鸿海在中国13省设立工厂)。

可以提供客户全套服务,我们又做制造,他新产品推出去,我马上告诉他不畅销,送货到家、服务到家,甚至帮他收钱;我们不比速度,我们认为放慢一点比较好。

专家解读:发展渠道,要判断消费敏感度

黄崇兴指出,老子说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就是说,掂脚没法久站,跨大步没法走远;成长基础不够,放慢脚步等文化基础建立好,是对的。

周行一认为,鸿海现在面对的客户是惠普、戴尔(Dell)等企业客户,规格数量都由客户决定;渠道正好相反,鸿海要学的新能耐是对消费者敏感度。

疑虑6:鸿海的能耐在于速度和灵敏,如果分拆成子公司,可以维持速度和灵活,也能解决鸿海接班问题,为何不分拆?

郭台铭回应:计划分拆认股,让营运更灵活
10#
发表于 2011-8-10 18:34:4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林師,郭總是不會上六西格瑪論壇的
同樣他也不大可能看到您的評論呢,鴻海真的很大,也真的存活了很久,

這是個奇跡啊。。。
9#
发表于 2011-8-10 18:34:26 | 只看该作者
以不变应万变,祝富士康长青
8#
发表于 2011-8-10 18:34:16 | 只看该作者
萬馬奔騰 星火燎原之勢。。。。。。。。。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
7#
发表于 2011-8-10 18:34:04 | 只看该作者
在此給郭董一個建議參考,在您東進時要考慮外銷[運費]之成本,身為一個100萬的工廠,您的辛苦股東應給予體諒及鼓掌,目前您做內銷的佈局非常好。佩服您!
6#
发表于 2011-8-10 18:33:5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分析,学习了,
5#
发表于 2011-8-10 18:33:42 | 只看该作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james是我人生目標之一.
4#
发表于 2011-8-10 18:33:33 | 只看该作者
有他的道理。
3#
发表于 2011-8-10 18:33:23 | 只看该作者
此番对话,让我感触很深,虽然比远不上郭台铭,但是自己对下属的管理有些感悟,下属20人,我是可以管理好的,现在不好使因为我不够执着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18:33:15 | 只看该作者
控股公司让公司有大规模,还有小公司灵活,大陆可以有控股公司,但是台湾不允许控股上市,所以我们现在做法是,分拆几家公司也让股东有机会认股,过去怕把公司鸡汤稀释掉,现在鸿海不单要有航空母舰,要有第七舰队,甚至很多小船,要打驱逐战,巡逻战,要灵活去打,不要把全部厂都放在大船,有时放在小船,战术运用比较灵活,也许在下几次董事会,会有类似的规划。

专家解读:光财务划分,就不易摆平股东

一位曾在鸿海工作的高阶主管认为,郭台铭一直想分拆,可以让巨型组织维持小公司的灵活度,只是难度很高,从最简单的财务该如何划分,就扯不清楚。从奇美分割光是摆平股东建议就一波三折,就可得知。

杨应超指出,更大的问题在分拆后,能否发挥效果,像是富士康分拆后,营运后来也走下坡。(整理:曾如莹,《商業周刊》)

【小资料】代工的命运!市值远远落后苹果——苹果、鸿海、宏达电优劣分析

附加价值高做品牌

苹果
营收:18,777亿元
市值:86,682亿元
苹果营收只有鸿海的2/3,市值却是鸿海的近9倍

宏达电
营收:2,782亿元
市值:9,503亿元
同样做品牌,宏达电营收只有苹果的近1/7、市值是苹果1/9,紧追在后

市场价值低做代工

鸿海
营收:28,942亿元
市值:9,646亿元
鸿海营收是宏达电的10倍,市值却差不多,代工钱难赚

注:营收统计为2010年数字,市值以6/10收盘价计算,单位为新台币
资料来源:雅虎财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4-11-26 15:14 , Processed in 0.06327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