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76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理八大本质微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9 02:4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事实上我们的管理活动本就是一种分组归类的过程,一个好的管理方法必是一个好的分组归类的方法。就让我们来打个最为简单的比方:假若你收到一堆资料,你是如何处理这堆文档呢,以便能最充份、有效的利用它们呢?一般得来说,不外乎只有三种处理方案可选则:
第一、将其丢弃不用。这是一种最差的管理方案,因为今后若是想要用起这些资料时,将无处寻找,只得重新再收集了,所以是一种下选的方案;
第二、还是让它杂乱无章的放着。这种方案相对来说会比第一种方案来得好一些,至少今后要用起来还可以有地方寻找,但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管理方案,因为当你想起要用它们的时候,将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寻找上面,所以这只是一种中选方案;
第三、将它们分组归类存档了,如果你在分组归类时能配合上一种较佳的分组策略,则这是一种最佳的管理方案。如果你的分组归类法与你的个人习惯相适应的话,那在未来,你应用起它们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的,一个企业在管理员工的同时,就以无意间将员工进行了分类。然而有的分类法是企业主有意识进行的,而有的则是在无意间展开的。一个企业如何将企业里的员工进行分组归类,这将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有效的管理好企业的员工问题。一个好的分组归类,能有效的发挥同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发挥更多效能,从而各得其所,做到人尽其值,物尽其用而又不相互影响。
2、民君食——管理的本质在于满足,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
为什么说管理的本质在于满足并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呢?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是我们古代各帝王所历来强调的。然而什么才是我们这里所讲的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本质在于满足并让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呢?一分为二:一者指的是物质;二者指的是精神。从物质上来说“民君食”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民以食为天中的食了。而从精神上去讲呢?那就是指一个人的精神“温饱”了。
管子这样说过:“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的这段话是对于治理一个封建时代的国家所说的,也是管子实施国家改革、富国强兵的总策略。这也是形成齐鲁民风及后来华夏文化与中华民族民俗民风的总源。然而这句话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又当是什么呢?我们应如何去创建一个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呢?
对于一家企业,规模与资金只是这家企业的表象问题,这并不能说明企业的真正实力。能体现一个企业的真正实力所在的,关键还是“人”的问题。那我们又当理解人又当如何留住现有用的人而又去吸引远方的人加入进来呢?管子为我们指出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凡是有心治理好民众的统治者,首要任务在于做好四时的农务工作,丰富粮仓里的粮食储藏,努力积累国家的财富。只有当国家财物多了,远方的人才会赶来投靠,只有土地得到了开辟,人民才会住下来。让人民有吃的,有住的,人民才会开始知道什么是礼节。当群众的衣食都无忧了,也就开始知道什么是荣辱了。参照管子的思想,结合我们建筑企业实际,我们知道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壮大,关键还在于能否留住人材。而如何才能留住人材,有两个关键性有问题:一是企业的资金问题;二是企业里“地”——即让企业的员工都可拥有自己合适的工作岗位——的问题。只有解决好了这两个首要问题,身处“远方”的人材才会纷纷聚集而来并且留下。如果这两个问题没能处理好,则企业内的员工将会纷纷离去。若能将远方的人材都聚集到企业当中来,并且都能在企业里得到满意的工作的话,企业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壮大起来了,资本也会不断的雄厚了起来,结果一个好的良性循环也就慢慢开始形成了。当企业里的员工们都能“丰衣足食”之后,大家也就慢慢知道了什么是“礼节”与“荣辱”了。因此,企业里的员工也就少了些粗俗,多了些文明,企业里的风气也就因此而慢慢的得到改善。这就是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而这种企业文化的形成,最终必将使孙子所说的“令民与上同意”的管理思想更为有效的实现。

然而现在又有了个新问题,为什么管子会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怎么去理解?
在一个企业里,企业风气不好,在企业主看来,都往往在怪罪员工们没有文化等原因,从来就没有人认真的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及其背后所存在的那真正的原因。如果你看完下面的,相信你一定会明白其中的原由。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企业主的自身问题——因为他们没能满足好员工的需求,忽视了他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因此这些企业主即使是在不断的更换员工,问题依然还是会不断的重复出现。因为他们的做法都只是在治标而不能除根。这也正是为什么一些企业一次又一次的在更换员工后,情况却丝毫得不到任何改善的原因所在。其实,我们若从心理学上去分析,就能很容易找到答案。依心理学上所说的一个人的不文明行为,往往都是由于他的内心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又在内心深处又有非常强烈的满足该欲望的渴望时导致的。如当一个人连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他根本也就不会有什么文明可言了。假若我们能让他们不再为了生存而担忧的话,那情况必将大大的改观,文明也就因此而产生了。所以,人类从野蛮之所以会走向文明,根本原因也就在于物质与精神双方面都不断的同时得于丰富与满足。马斯若在他的人性需求层次理论中又为我们指出了:人的最基本需求是生存的需求,其次才是爱与受尊重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所以倘若我们能让一个人的人性需求不断的得到满足的话,我们将惊奇的发现,慢慢的,这个人从野蛮开始慢慢地走向了文明。所以管子才会说:国家的府库充实了,人民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礼节,人们衣食丰足起来了,也就开始有了荣辱感了。其背后的道理就在于此。故在现今的企业里,要建成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们更加文明起来,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应当去做的是解决“粮”与“地”的问题,用以满足员工作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尔后在再在团体里认可他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以满足他们的被爱与爱的需求与受尊重等的精神需求,之后他们必将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奋斗,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从而也就使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形成了。而当我们的员工们不再为生存而忧心的时候,不文明的情况也就会渐渐远离了他们。而当他们满足了爱与被爱及尊重与被尊重等那些的精神食粮不断被充饥时,文明因此开始而产生了。所以那些脏、乱、差等现象才会随之慢慢的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与解决,最后消除。要不然,单依靠强制手段去制约员工们的行为,必将激起更多的反抗,最终只能吃力不讨好。因为此时你企业还达不到这种文明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当然要使他们文明起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了。所以在那些一心想抓好企业风气而又不注重员工们物质与精神双方面需求的企业主,必定图劳而无功。

其实一个员工在一个企业里除了有物质需求外,更多的还是精神方面的需求。因为在现今的社会里,在我们物质生活不断的得到满足的今天,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相信大都可以得到满足,然而精神方面却普遍存在着饥渴现象。所以人的需求更多的是转到了被尊重、被爱与被认可的层次上来,这正如同一个人当在心理上失去或是其心理不被满足之后,就有疯狂的对物质的满足欲。所以在一个企业是,我们常可看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有一定“社会知名度”的员工是不会抱怨企业薪水太少的,反而是那些得不到满足的员工老是在抱怨。因此在我们现今的建筑企业当中,企业主当更多的去注重满足员工们的这些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企业里所出现的那些问题。而为我们创造更为优越的企业文化。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有助于团结企业内各成员,使他们更高效的完成工作。而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又带来了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又形成一个更好的企业文化,使这个良性循环不断的循环下去,致使企业做得更好。这当然是每个企业主所强烈希望看到的了。因此,在当今的国内企业里,特别是那些乡镇型的中小企业,如若企业主能更多的注重满足员工们的需求,企业必然会不断的得到发展壮大,“远方”的人材也必将不断的聚集而来,企业的资金会不断的得到积累,员工也将会更加的文明,企业文化的形成也就不再困难了。只有这样,企业主也就不会再为所谓的低素质问题所发愁了。同时也定能让兵家先圣孙子所说的“令民上下同意”的这一管理思想更为深入的实现到企业当中的各个角落当中去,为使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样的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能更有效的战胜对手而生存下去。所以老子才会说:所以,大“道”被废弃了,于是才会提倡仁义。智慧出现了,于是才会产生严重的诈伪。父子、兄弟、夫妇之间不和睦,于是才会提倡孝慈。国家政治昏乱动荡,于是才会产生忠臣。作为一个企业主,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去形成企业文化等一些管理本质上去,而不该用那些叼虫小技来应对下层员工。而若只将心思一味的放在应对员工上来,那又何从去做好管理活动呢?一个一心只想着用那些巧技的管理者,也必将迷失在过多的花招中而不能自拔。这也正如拿破仑所说的:“在欧洲有很多好的将领,但是他们一下子期望的东西太多,我看见的只有一个——敌军的兵力。我全力去消灭之,因为我确信,随着敌军兵力的被歼灭,其他一切也随之而崩溃。”这就是一个企业主在管理上所必须面对的实质性问题。
再者,人事上的管理的这一本质又表现在了让员工作更好的生存下去,且能让员工们都能清楚的看到美好的未来。只有让员工们相信跟随组织,其未来将更加美好时,员工才会为此而留下来。如若在一个团队里,让人都看不到他的未来的话,那他也就失去了工作激情。慢慢的,他也会因为失去这种工作激情而失去劳动动力,最终有能力的员工必将离去。所留下来的员工,只能是那些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的员工,而这些员工也往往是那种得过且过类型的,最后导致整个企业失去活力,致使整个企业呆如木鸡,反应迟钝,而陷入停滞不前的困镜中,这将是十分危险的。
3#
发表于 2011-11-9 02:45:58 | 只看该作者
这么好的帖子,竟然没人顶。可惜好长,晚上再来看。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02:45:46 | 只看该作者
在现今的企业里,很多企业主都在抱怨一些好的员工都被别的企业给“挖”走了,而另一方面又在抱怨工作能力不太高的员工拿了高薪水还不能努力的为企业创造高效益。其实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最关键在于企业主没能让员工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假若企业主若能将月薪改为周薪并依据每周对员工评定做发放薪水多少的标准,并让所有员工明确知道若他们下个星期工作达到怎样或工作如何,将有多少奖金,若他们倒退了,将又会如何等等。相信用不了多久,企业将会明显得到改善。(这些只不过是本人的一种看法,并没实践过,不会有没有效。更多更有用的方法相信我们精明的企业主一定会有想得到的。)


3、民臣力——凝聚并充分发挥来自各方面的力量
管理本就为了如何能最好的发挥各成员的力量,去完成任务。而如何凝聚团队的各方力量,让其朝一定的目标前进,正是管理都所要完成的任务。
学过力学都明白,当各分力的合力合向一个方向时,这时的合力最大,而指向四面八方的各分力,其合力是微弱的。管理的本质就在于如何将这些指向四面八方的各分力整合到企业所需要他们的方向上来,或是如何防止各分力相互抵消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效力。而如保将企业内散落在各个方向上的“力”聚集起来呢?不外乎两种方法:
1、所谓的手段的那种软方法。2、依靠规章度形成起来的那种硬方法。
由于依靠手段将团队内各成员凝聚起来这一软方法是依企业主实际情况及不同时期管理者采用不同对策略来说的,所以在此暂不做讨论。而制度呢?相对来比较稳定些,所以暂且论之一二。
什么是制度?
在一个组织中,没有了规章制度,那么这个组织很快就会解散。规章制度是联结各成员不使团体散乱的一种“粘合剂”。其隐于内的是大家早以约定俗成了的规矩,并且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遵守着它,而显露于外的用文字写出来的就是规章与章程制度了。如果将它放大到整个国家当中,那么大家都在默守着的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而那些用法定文件写出来的,并公布出来强制执行的,我们就说他是法令法规。什么是“法”?“法”又是什么?商鞅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其实这“法”的本质就在于团结与凝聚组织内各成员朝一个方向其同前进而不出现背离与扯腿等现象。这“法”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法律了。一部好的法规,能够将其团队内各个方向的“力”有效的凝聚在一起,使它朝一个方向使去,而不会让它们向四面八方扩散开来。同时,一部好的“法”又能让团队里各成员发挥其最大的水平而又不阻碍或限制他们水平的发挥。所以在一家企业当中,一个尚于制立“法”的管理者,必是先明确自己组织的需要与不需要,然后才依此而制定出相应的章程来,以指挥和协调各成员的行为,达到孙子所说的“令民与上同意”的管理思想。而其它多余的或是无用的“法”统统都给予废止不施行,以最大程度的让各成员发挥自己的水平,完成企业所想要他们完成的工作。
我们若是去研究一下世界上那些顶级的大企业,我们会发现,在他们的企业当中,往往都看不到那些繁杂的规章制度,然而他们的员工却又都能非常努力的工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始终保持员工作的工作方向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所以他们也就无需设立什么繁锁的章程了。其原因就在于过多过繁的章程必会严重束缚人的行动,而不能有效的发挥人的潜能。然而,在我们一些较差的企业当中,却经常看到或听到企业主在那三令五申的大嚷着规定与章程,然而企业的绩效却始终都得不到好转,反而搞得人心所背,怨声四起。这关键就在于这些管理者不知“法”的利害关系而在那瞎指挥的结果。这种行为是一种不知“法”而玩“法”的人所做的,其结果往往都给企业带来了灭难性的后果。
在一个企业当中,管理者应当如何去建全他们企业的规章制度呢?在现实的企业,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与缺陷,各自也有各自的发展方针与策略因此也就决定了各企业必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要制定出符合自己企业的规章制度,其首要条件是应当先理解清楚“法”的本质所在,然后再弄清自己企业需要的是什么不需要的又是什么,以及企业本来的发展方向,而后再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自己企业特色的章程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可普遍适用的规章制度的,而那些所谓的万能的规章制度也必是最不适合任一企业发展的制度。所以在制定这些章程时,企业应当十分注重认识好企业的实质,确定好未来的发展方向,然后依据自己企业的特再制定相应的条文才是。而不可乱加搬套,胡乱实施。

有了“法”的实施,当然要有赏罚将其作为后盾了。不然何以实现?一个企业实施赏罚制度,更多的是为了让员工朝向一个方向而努力才施行的。其目的并不在于惩罚员工,占员工的便宜。如若企业主只注重去处罚员工,占员工的便宜,则企业主必因“法”而亡。这正如玩火者必自焚。
4、民物货——做好畅通的资源流通工作
企业的资源交换主要有两种型式,一种是信息交换,别一种是物质交换。我们知道,管理本就是为了更好、更快、更方便、更有利、更容易、更合适、更有效……的去组织生产活动。其实我们前面所说的分组归类也是为了更有效的或是更方便的使用而采取的行为。我们进行管理目的就在于更方便或是更快捷,除些之外的任何管理方案都是无效的方案。所以一家有着快捷、畅通的资源交换能力的企业,他必是一个高效率的企业,而那些信息不畅,交流不便捷的企业,往往会错过许多发展的良机。
相信有关于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物流与信息流的工作,在现今的网络里不乏这方面的讨论,所以在此也就不多说什么了。
6、民阴妻
7、民阳夫
8、民兵器
老子云:“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民多智能,而奇物滋起。”、“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老子“愚”民政策的来源就在于此。由于这“民兵器”太过复杂,所以也就不多讨论了。
如若我们能简单的去理解,我们可以知道企业里员工所掌握的生产工具就如同战场上的一个士兵手里所使用的武器一样。一件好的兵器,能让在战场上的士兵更容易战胜敌人而取得胜利。所以,用最好的、最有效的生产工具给生产率最高的员工去使用,将使他们的生产效率更为之增加,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利润。
6、民象体——管理质在于上下统一成一个整体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的这句话很明确的指出:一个好的团队在于整个团队行动起来就如同像一个人那样的协调,行动起来上下前后相互统一一致。那么,什么是一个好的团队呢?所谓一个好的团队,就是拥有一个好的管理体系将团体内各成员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使他们行动时能前后相互协调配合,就如同一个人那样的协调,不出现分叉与矛盾或是冲突。这也就是说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等方法,将团队内的各成员联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该团队的效能,完成好所要求完成的任务。如果说孙子所说的“令民与上同意”——即让上下思想、行动相统一一致——是练兵的最终目标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管理之道就在协调团队内各成员使其上下联合而成一个整体而不发生分歧。
或许在旁人看来,将差的人员淘汰出企业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其实不然。人各有其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对于用人方面,看一个企业主的能力高低,主要还是看他能否发挥其旗下员工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所以,将员工淘汰出局并不是一个好的企业主的作为(当然不是争对企业人员臃肿来说的)。员工工作效率低下,说白了,还是因为企业主没能有效的激励员工所导致的,其过失主要还在于企业主,而不是员工。如果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企业主,他必能让他的企业体制做到:一、能有效的在企业内将人员分组,便于人事管理;二、能让各员工都能看到未来的希望,因此也更能激励员工;三、通过各工队之间展开的竞争,最大发挥各工队的效能;四、在竞争下,各工队为提高生产率,必努力疏通各工队中的瓶颈,这样一来,企业内因物流不灵与信息不灵所导致的流通不畅等现象可得到慢慢改善;五、可及时发现各工队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去改善;六、可充分发挥各工队员工材干,使企业做到自我学习;七、可将企业最好的资源最好的用于生产,做到好钢用到刀刃上;八、可使整个企业形成一个整体,实现孙子所说的“令民与上同意”而企业主只要主重解决好各工队之间的矛盾,在宏观上去指挥与领导。把工队内部的微观问题留由施工队自行解决,从而可以空出更多时间去做好计划与决策工作。这样一来也就做到了企业主并没着力去解决企业内部问题而企业内部问题却可自行得于解决。这正如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后论:
一个好的管理体制,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完善起来的;而一个差的管理体制则总是用那种一成不变的做法去套用任一生产实践。当你明白了什么是管理本质的时候,相信你也就明白了身为一个管理者,你当去做什么而不当去做什么。自从华夏文明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们的先人就为我们留下一笔无价的财富——《三坟》。然而后来由于时代与战火的原因,她失传了,沉没在了滔滔的华夏文化的浪潮里。倘若我们今人有幸,能重新联线上古人,相信,中华文明即将更加灿烂夺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4-11-27 09:13 , Processed in 0.04345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