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安全
查看: 72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年工作经验总结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5 04:36: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2005年11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经差不多有3年的时间了,这过程中有悲伤、也有喜悦;有迷茫、也有憧憬;有失去、也有收获;有冷气吞声、也有狂妄不羁。3年的工作时间在我未来整个职业生涯中是短暂的,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它使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就业观、职业素养并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与走向打下伏笔。在总结这3年的工作经验之前,我想有必要作如下的自我发问:
1)
这3年中我做了什么?什么岗位,岗位具体工作职责?这个职位在公司中是什么地为,重要还是关键?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接受了这个工作?
2)
喜欢这个工作吗?你尽职了吗?我的工作对公司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得到认可吗?
3)
我在工作中吸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我学到了什么?是不是使自己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这些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要求吗?
4)
我有哪些基本工作技能?
5)
工作中我结识了哪些朋友、同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他们将来会对我有哪些帮助?
6)
我在工作中所展现的优点是什么?缺点又是什么?如何改善自己的缺点加强自己的优点?
7)
我真的明确自己的目标吗?从现在开始,我的三年计划是什么?制定详细并切实可行的三年计划!
8)
希望自己的下一个工作岗位是什么?什么样的待遇能接受?
其实我们心中隐约都有这样的问题在不断的拷问着自己,只是我们没太在意,也没有仔细的去总结、分析、思考。结果他只是零碎地储存在我们的内心里,偶尔在迷茫的时候,不顺心的时候,不经意间触动的时候想一想,那时候我们自己觉得这样的发问真是太重要了,但过后呢,一切还是照旧!这次,我对自己说,NO,我要认认真真地将它写出来,给自己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下面我根据不同公司的经历总结以上的提问。


严格来说,还不到3年,初次参加社会工作还是在2005年的11月那时候学校规定的进入企业技术实习。我进入的是一家从事造纸机器开发与制作的公司,在这2个月的时间里其实收获很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值一提。主要就是看些造纸机的原理,并在实验室安装试验设备,说白了就是给一个年龄相仿的实验员打下手。接着就是在2006年3月份进入了一家日本公司(制造卡车车桥),在那里我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职业之旅。根据公司安排,我做品质管理岗位,品质管理这个岗位是当下比较流行也是众多上规模,特别是外资企业尤其看中的工作岗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透明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品质型增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价格竞争转变为品质竞争。所以,虽然这个岗位是被动接受,但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岗位。那么我究竟在里面做了些什么呢?我总结了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建立标准化的品质管理制度
都说日本人做事情很细,做事非常强调标准这个概念。确实,我的日本主管(后面会作具体介绍)给的我第一个任务就是文档格式的标准化,这格式规定了制作Word/Excel的相应法则。包括视图、页面大小、字体格式、数学符号排布、页眉页脚等。然后培训大家,让每个人在自己电脑上按照要求设置。后来我们发现这个效果确实非常好,所有的文档都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这虽然是一个小事情却让我意识到了什么是标准化,一个公司标准化的范围绝对不局限于现场的作业标准还有我们的制图标准、我们的编号标准、BOM编制标准等基本产品信息标准,更进一步的话那就是整个公司的体系标准,工作流程标准。我想如果没有一开始就对标准的深刻体会与理解,就没有后期对推动标准,工作流的执著与动力。
接着又开始着手建立计量器具的管理制度,建立台帐,制作量检具校准作业标准,产品过程检验标准书(AES作业流程),零部件入库检验指导书,QC工程图(也叫控制计划)。由于公司是新成立的原因,而且很多还是大学生,建设这些制度及实施都是非常的顺利,而且也都非常踊跃。这和后来在其他公司遇到的员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理解为什么总经理当初在决定招人的时候选择了那些刚从大学出来的大学生。当然,如果一个公司的行政人事足够强,人才战略恰当,管理制度合理,那很多制度的实施与管理照样也很顺利(旁边一家新开日本公司采用的策略)。
制定制度,然后就是实践制度。每天早上,我们几个同学生轮流主动一天的工作任务,早上8点到8点半这段时间内布置一天的生产任务,主要包括今日的生产数量、生产人员、检验人员、AES目标、指定相应人员解决前一天留下的工作。然后再下半前半小时,总结一天的工作,包括产量的完成情况,出现的生产问题,AES的目标,制定明日的大概工作任务。这就是一天基本的工作任务,当时觉得这些都挺程序化、琐碎,甚至有时候觉得没啥技术含量,但在后来不段的工作积累中明白,很多企业做的事情无非也就是这些。呵呵,毕竟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搞高科技研究的、或者技术含量很高的,这些研究所,本部的研发团队早搞定了,但纵观很多企业的工厂管理,我们发现更多的是怎么与人及时有效的沟通,如何对事件作出快速的反应,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简便的工作流,然后不断的总结,改进,在总结。呵呵,很简单却又很难!!!
(2) 零部件国产化推进
该公司投资中国有两个目的:一,中国内卡车市场由于奥运会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中国的卡车的需求到2008年左右会达到一个高峰。同时,该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与东风合作生产品牌为“UD”的高档卡车,作为卡车中技术要求高(他们评估国内卡车难以达到欧Ⅲ标准),单车所需车桥数量多的特点,该公司在做投资经济效益分析时应该具备了充足的把握;二,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汽车行业的重视,汽车工业在过去10几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我们自己的设计制作加工水平也得到非常大的提升。另外由于我们的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等低廉,所有我们公司决定先将小部分零部件放在国内采购,桥壳、制动鼓、差速器、刹车气泵等关键零部件在后续时间内实现全部国产化。为了顺利实现整个国产化推进,公司可谓了煞费苦心,派了很多的技术人员、物流人员、品质管理人员。很幸运的是,能够加入到这帮大军中参与对供应商的评审及品质改进。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我只能算是一个跟班,哈哈,并做一些简单后续事情的处理。
记得直接参与的审核公司有:绍兴SOMIC汽车配件(据说是目前球头转向横拉干做得最好的企业),在审核该公司之前,我收集汇总该公司之前送样中出现的问题,在审核会议上与之交涉下一步的改进计划(主要涉及加工、过程控制、包装物流、双方检测方法的统一),当时作为新人,面对众多人报告品质问题,这种心慌意乱,心跳加速的感觉还仍记忆犹新;第二家企业是常州精凌铸锻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国企转制企业,为我们生产一些锻造件,这些零部件相对来说并非关键件,技术要求相对也较低,所以对他们的审核我们之抓住了一些关键点,比如锻造原材料如何控制,各锻造工艺点的控制,检测设备(尺寸及无损探伤)等。另外也参加了其他一些企业的审核。后来在其他公司参加供应商审核,但相比日本人的做法来看,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现场管理,而相对美国等企业注重体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一个日本支援者吉田一句话道破其中道理,一个公司现场管理做得好,那么整个公司的体系建设它肯定差不到哪里去。(关于供应商审核,后续将作详细的经验介绍)

(3) 其他工作及培训
另外还有一些零碎地工作比如,协助日本人布置工厂区域,国产件入库区、国外件入库区、半存品区、装配区、AES区、不合格区、成品库、出库检验区等;新公司新人,所以很多培训肯定是少不了了,比较早接触的就是PDCA循坏圈培训,当时听完这个培训后脑子里的概念还是比较的朦胧的,只是觉得有道理但不知道在实际中如何真正运用,后来在不断的讲解及实践中才逐渐掌握原理,我想现在仍有很多人现在也只是听说没有实际操作;探伤检测培训,这是一家提供我们X探伤仪、银光磁粉探伤等设备的企业作的培训。ERP培训(富士康与日立的Websky),刚开始接触这玩意的时候,他们说的是天花乱坠,而我们都是云里雾里。后来在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ERP也还没上.直道现在直接参与项目管理,才有了整个公司运作的系统概念,特别是成本概念后才明白了ERP所体现的强大功能与优势。(待续)
2#
发表于 2011-11-5 04:36:16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
再写写吧。

很像我的工作。
3#
发表于 2011-11-5 04:36:22 |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怎么没下文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5 04:36:28 | 只看该作者
这文章都沉了很久了,没想到还有人记得。那我就继续整理整理,接下文了

那么,我在这公司尽职了吗?创造了什么价值并呢?被认可了吗?我想从上面职责的介绍中,都已经能很好的回到了这个问题,确实收获不少,也获得了认可。当时有一个细节是,所有大学生里面只有我有通讯补贴。呵呵!另外,我想以上的所做所得对我未来的就业观及职业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其实也跟日本人的工作作风及态度是分不开的,接下来我会介绍这其中对我影响较大的几个人。
林诚(日本长驻副总):我的直接领导认,知识丰富、乐于施教、爱岗敬业、执着、幽默、含蓄的人。日本人有个习惯,每次饭后日本人总要给我们上课,传授经验(日本语叫“训话”),记得一次公司聚会,喝得大醉后,林先生开始训话,具体每句话是记不起来了,大意是:“我跟你们是一样的,都是打工的,只是我比你们多了近30年的工作经验。我会把我所学的所有知识不遗余力、毫无保留的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认真踏实的去努力学习,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知道,很多也是别人经验的传授与自己的摸索。但有一点,你们必须记住,要不断的学习,努力,进步!”当时的场面很感动,(有可能是当时我们认为日本人居然也有这样的大善人,呵呵谁知道呢)。在后来的工作中也看到了此人非常深厚的技术功底及管理功底,当然有时候没考虑到中国的一些文化特点,显得有点理想化。此人虽然50岁了,但思想非常活跃,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只能想到一个点,但他却能发散到很多的面。要解决,就来个彻底的,当时还抱怨,彻底是彻底了,但做得也累,有的甚至就直接放弃了。这我想与他的某些理想主义有关,当然也不排除我们的领悟能力,工作能力了。从他那里,我学到的是学习的自主性及用发散思维考虑问题,往往一件事情的形成它不是孤立,我们需要透过问题表面看本质,并彻底解决本质
杉本(日本支援者): 长得非常像著名演员夏雨,30来岁,学历不高,日本高中毕业,但从后来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来看,我都怀疑日本的高中教育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大学教育。他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扶助林诚实现公司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包括采购工厂用组装设备(工装、夹具、流水线)、工厂布局规划、产品培训。从业后的第一次出差就是和他一起去宁波一家生产物料搬运设备的公司(EP as its brand),这次出差的目的就是看下他们公司的一些大概情况,但我想这与后来我们是否买这些搬运设备毫无关系,因为我看到杉本先生似乎对他们的生产工艺毫不关心,更关心的是厂房的构造并记录任何他所能看到的想到的。随时做记录,这是我最先从他身上看到的,也是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每天将所做的所想的记录下来的习惯。也许,若干年后我们都不知道当时的很多想法与经验,但当我们去重新翻阅我们的纪录时,很多知识的空白点就被填充。
渡边(日本本部车间主任):一个50岁仍未结婚,憨厚不失幽默,说到武藤兰能模仿她声音的男人。他的主要任务是教我们如何组装车桥,工厂安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发生任何事情先保护好自己),如何做技术文件,如何做好AOS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的组装问题,快速解决一个安全小事故并做好记录培训,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
富岗(日本质量小组长):看上去像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人很黑很瘦小,但干起活来毫不含糊。作为一个品质人员,强烈的责任心与敏锐的观察力令人折服。他和渡边的一唱一和故意弄点小矛盾似乎在告诉我们以后生产与品质是天生有矛盾的,这点日本与中国一样,但别忘了闹完矛盾后我们的合作力还是很强。
还有两个老头,一个叫吉田,另一个不知道名字了。都是日本的返聘人员,他们也抱怨现在日本的年轻人不像他们那时会吃苦,所以没办法还得请老的回去。
接下来要说说两个中国人了,一个是工场长芮科,另一个是人事科长。芮科是90年代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一直在日本企业工作,他当时在我们心理最跌宕起伏的时候给了些他的人生经验:改变生活,首先改变自己的思想;树立职业道德,遵守职场规则;持续学习;作一个自立、自强、负责任的人;端正态度;提高工作效率;营造团结、协作、互助团队;目光要远;随时记录,工场的目标就是:提高质量,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这其中的有些道理在当时感觉挺作作,因为刚离校的时候很多老师师兄也都这么教育,但在实际工作若干年后再总结自己的时候才体会这些话的重要性,也确实很贴切!现在,我也是基本上用这样的话来教育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我相信他们也都跟我当年一样听过就过去了。但不管如何,再回忆这些总结时,它就会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另一个人事科长,这几乎与我在后来企业中遇到的人事科长一样,先做过酒店管理,然后再到企业。这样的人事很难站在公司的长期人才战略方向考虑公司人事行政管理,更多的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与这样的人我们往往却是避而远之,或者普遍对他们没有认同感。
5#
发表于 2011-11-5 04:36:34 | 只看该作者
先记下来,明天看,今天有点晚了!
6#
发表于 2011-11-5 04:36:40 | 只看该作者
LZ的经历值得人羡慕啊,我会一直留意你的更新的,加分
7#
发表于 2011-11-5 04:36:49 | 只看该作者
先顶起来,希望LZ要百忙之中抽时间更新,也希望能在LZ身上学到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标准下载库

GMT+8, 2024-11-28 10:50 , Processed in 0.0405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