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标题: 管理怪潮简史 [打印本页]

作者: 不信网恋    时间: 2011-11-7 12:39
标题: 管理怪潮简史
有鉴于此,一种新的管理思潮出现了: 即便市场表现不尽人意,公司仍然要为高级管理人士支付丰厚的薪酬。理由是: 要是愚蠢的市场无法认识到这些超人的工作业绩究竟有多出色,这不是超人们的错误。必须给他们按劳付酬。于是,在上世纪 70 年代末某个时候(薪酬问题专家对具体时间建议不一),有位美国首席执行官获得的薪酬超过了 100 万美元,引起了所有首席执行官的注意。大坝从此决口,洪水奔涌而来,至今未能平息。

在 70 年代,日本越发地令人生畏(其令人生畏的程度取决于你所处的行业),它在管理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汽车、电视等行业,日本就是魔鬼。但是,在那些没有直接受到威胁的行业里,日本却成了风尚。日本公司开始在美国建工厂,从而使美国人接触到了风格怪异、模仿味道十足的日本管理模式,如穿制服、做早操、唱歌等。

但是,取笑这种管理模式的人却感到不安。因为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在 1980 年之前,美国的管理阶层多年以来都未能推出优秀的管理思想。随著日本和德国经济彻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它们的公司开始向美国的竞争对手发起攻击,而美国公司却因为 70 年代的糟糕情况变得士气低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史以来最振奋人心的一次管理思潮宣言诞生了: 全美广播公司(NBC)制作了一部非常著名的记录片──《日本能做到的事,我们为何不能?》(If Japan Can Do It, Why Cant We?)。

现在回想起来,事情似乎有些荒谬可笑。如今,整整一个小时的记录片现在已经在电视台几乎销声匿迹,更不用说是在商业节目里了。而且即使在当时,节目里说的统计流程控制也不再是什么热门话题了。凭这样一个电视节目就想刺激世界实力最强的经济体?可它的确做到了。美国商界有如醍醐灌顶,学到了品质和日本风格,并且以空前绝后的热情接受了这一思想。

品质成为了 20 世纪 80 年代无法回避的管理话题,这基本上是好事。我们的汽车糟糕,电器产品糟糕,服务水平也很糟糕。“六西格玛”统计流程竟然可以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它真的做到了。有些人著实兴奋不已。 经理人开始把会议召开的时间定在九点五十一分或者两点十九分,其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严格守时。在讨论品质问题的大型会议(这样的会议数以千计)上,只要发言人的时间一到,便会有人鸣钟示意,即使这时发言人的话只说了一半,他们依然照敲不误。而且,有一个重要思想得以流传下来,即品质并非花费昂贵的附属品。恰恰相反,品质可以生利。

80 年代初,管理思想匮乏的经理人大肆攫取各种概念。他们如饥似渴,使得出版行业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现象──商业畅销书。《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推广了“走动式管理”(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的概念。《一分钟经理人》(The One Minute Manager)在出版了近 20 年之后仍然处于畅销书排行榜之列。李亚柯卡(Lee Iacocca)的自传是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册的商业人士自传。

美国工业的普遍缺陷引起了一群高层美国经理人的截然不同的反应: 收购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把经营不善的蠢货扫地出门,再推选能够采取必要措施的新领导。恶意收购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在上世纪 80 年代它又卷土重来,规模极为巨大。在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对利率实施控制后,企业沉重的债务负担促进了恶意收购。作为管理思潮,恶意收购从未如此盛行过,但并非必然要发生的事。几次恶意收购让绝大部分美国首席执行官阶层兔死狐悲,特别害怕听到秘书对他们说: “皮肯斯先生的电话,请接一线。”
作者: 不信网恋    时间: 2011-11-7 12:39
与技术同时兴起的还有一个影响很大的管理理念: 联合。它制造出的辉煌远景令管理者心醉,在这一点上什么管理思潮也不能和它比,但在上世纪 70 年代,它却让经理人在沉醉过后头痛如裂。这种理念是 50 年代的思想主题“公司主宰一切”的延伸,其执行的方式不是通过集体智慧的分析,而是大胆冒险的收购。我们要得到最好的企业,现在就要,不管它们是什么样的公司!当时的联合大企业 ATO 公司,同时生产炸弹安定翼、真空吸尘器和棒球手套等产品。ITT 公司不但拥有赫兹租赁公司(Hertz),经营智利的电话系统,还生产面包。华尔街喜欢联合。一家名为 Bangor Punta 的联合大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曾经预言,终有一天,美国只会剩下 200 家公司,全部是联合大企业。

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没有人像联合大企业财阀詹姆斯?;林(James J. Ling)那样声名显赫。尽管林曾从俄克拉荷马州雨果市(Hugo)的高中辍学,但很有才干。詹姆斯的 LTV 公司(全称 Ling-Temco-Vought)涉足电子和宇航领域。在“太空时代”大行其道的时候,这是另一个超级热门的行业,因为“太空时代”的话题在当时仍然能够利用。通过不断收购,詹姆斯把 LTV 公司塑造成了 500 强排行榜上的一颗企业新星(1970 年公司取得了最好成绩,在排行榜上名列第 14 位)。他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大多数人说不清楚。詹姆斯经常出售可兑换债券,或是把一家子公司兼并到另一家子公司,或分拆出某家公司上市,或是发行新股票──不论怎样,他成功了,许多经理人也都向往这样的成功。LTV 公司的股票最初几乎一文不值,但后来它竟然飙升到了每股 150 美元。

如果你还不满 50 岁,又从未听说过詹姆斯林的名字。你可以根据这一条判断,林后来出了问题。至于林的经历可以用《财富》杂志有关他的文章的标题进行划分: “吉米?;林的神奇增长机器”,然后是“詹姆斯林对部分问题的坦白”,之后是“LTV 公司逃过了破产”。

林身上暴露出的问题,是许多联合大企业财阀的通病: 他痴迷于做交易,但对枯燥的公司治理工作却感到厌倦。只要收购带来增长,华尔街就会满意。但是,你要不断进行收购交易,终究会有失手的时候。最终,林买下了几家 非常糟糕的公司,如琼斯-拉弗林钢铁公司(Jones & Laughlin Steel)和布兰尼夫航空公司(Braniff Airlines)。寻找好的收购目标变得越来越困难,收购陷于停滞,公司利润下跌,华尔街态度立即改变。LTV 公司股价在 1967-1972 年间的走势图很像 1998-2001 年间网络公司的走势图。

联合大企业风潮的消退,不仅仅是收购交易不利造成的结果。在那些年里,经理人学到了有关投资者行为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搞联合大企业的主要理由是,各种不相关的企业经过精心选择变成企业组合后,能产生投资者的最爱: 稳定的、可预见的盈利。在管理良好的联合大企业中,一家子公司走下坡路,另一家子公司就会增长。总的利润仍然会增长惊人,因此投资者愿意高价购买公司股票。

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投资者并不愿买吉姆?;林的企业组合股票 [他们也不愿买罗伊?;阿什(Roy Ash)的 Litton 公司股票,或哈罗德?;吉宁(Harold Geneen)的 ITT 公司股票,或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的德事隆公司(Textron)股票],他们更乐意通过在同一个行业中购买多家公司的股票来组成自己的投资组合。在投资者对联合大企业不再头脑发热、经过全面考虑之后,他们判断,对那些现成的投资组合(即联合大企业)只能折价购进、不能溢价购入。这次教训异乎寻常地惨痛,被人们深深地铭记: 后来,当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兼并浪潮出现时(发生于上世纪 90 年代末),绝大部分收购行动都属于行业内兼并。

联合大企业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开始衰落,对于接下来多灾多难的十年而言,这个序幕很合适,在这十年间,甚至连管理风潮都让人感到抑郁。当时的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今天的经济学家参照 30 年代的大萧条,把 70 年代称作是“大通胀”时期。价格泡沫引发了有关借贷的管理风潮。其理论依据是,你将来偿还的钱的价值将来会低于你借入的钱。但是,只有当你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比出借人更准确时,这条理论才能生效,因为,出借人在制订利率时当然会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计算在内。因此,这种策略要想见效几乎不可能。后来,阿拉伯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让经理人又为替代能源兴奋了一小会儿。但是,没有一种替代能源具有经济意义,兴起不久即陷入衰退。

令商业人士最感痛苦的是股市上的不死不活。至于是怎么样的不死不活,可参考以下情况: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红火的牛市始于 1982 年 8 月,当时道?;琼斯指数达到了 777 点。但是在此之前,道指曾创下过更高的记录,1964 年年末道指报收于 875 点。在这中间的 18 年里,道指曾几度突破 1,000 点大关,但是当尼克松辞职时,它也曾跌落到 500 点以下。上扬从未持久,下降也只是短期现象。经理人感觉好像是见了鬼。按照常识,这个股市“被破坏了”。除此而外还能有其他解释吗?我们都是聪明绝顶的高层管理人士,难道不是吗?但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股市却对我们的管理成绩熟视无睹!
作者: 唐诗    时间: 2011-11-7 12:39
现在中国正进入并购狂潮。




欢迎光临 标准下载论坛 (http://bbs.bzxzk.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