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标题:
论员工的品质意识
[打印本页]
作者:
肖欣
时间:
2011-11-4 10:23
标题:
论员工的品质意识
标签:
转自中国新闻网
作者:李正权
一般说来,理念是抽象的、综合的、概括的、提纲挈领的理性认识,而意识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理念的推广和扩展。如果说品质理念还只是对品质的“理性概念”,那么,品质意识则是这种“理性概念”的推广和扩展,是品质理念的具体表述。品质理念是品质意识的核心内容,品质意识则是品质理念控制下的对产质量量、工作品质、生活品质、品质管理以及品质法治的认识和了解,还包括相关的品质知识。相对于品质理念,品质意识的内容更丰富,外延也更大。
品质意识是一种人们的理性认知,但可能更受着客观实践活动的影响和制约。通过长期的品质实践活动,人们形成了品质意识。在品质意识的基础上,才形成较为抽象的、综合的、概括的、提纲挈领的品质理念。当然,品质理念一旦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品质意识。通常情况下,品质理念的改变要滞后于品质意识的改变。或者说,品质理念形成后,往往很难改变。而品质意识的改变却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体的品质实践,对品质的情感,都可能影响着品质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1)对品质的认知。所谓对品质的认知,就是对事物品质属性的认识和了解。任何事物都有品质属性,这种属性只有通过接触事物的实践活动才能把握。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先接触事物的数量属性,例如事物的大小、多少,然后才可能接触事物的品质属性。品质相对于数量,可能更难把握。通常情况下,数量可能是事物的现象,而品质可能涉及到事物的本质。要认知事物的本质,没有一番艰苦的过程,往往是不行的。因此,对品质的认知过程可能比对数量的认知过程更长,也更难一些。从这个角度看,对品质的认知更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来强化。对员工来说,对他们认知产质量量特性、认知品质的重要性,仅仅通过他们自发的、盲目的、放任自流的实践过程可能是很不够的。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品质教育培训很有必要。
(2)对品质的信念。对品质的认知是解决“什么是品质”的问题,而对品质的信念是解决“品质应当怎样”的问题。品质信念往往可以使人形成一种品质意志,也就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左右员工去完成相应的品质要求。品质信念还可能左右人对品质的情感,使员工对产质量量和品质工作形成热爱的感情。从心理学角度看,品质信念联系着与品质相关的知、情、意三个方面,在品质意识中具有核心作用。当然,品质认知是形成品质信念的基础,但仅仅有品质认知往往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品质意志,也不一定就能产生对品质的情感。也就是说,品质认知还不能起到控制人的品质行为的作用。事实上,企业中不少人,包括一些厂长经理,说起品质来头头是道,但由于其没有树立起品质信念,依然不把品质当回事。从这个角度来说,树立品质信念的意义更重要。
(3)相关的品质知识。所谓品质知识,包括产质量量知识、品质管理知识、品质法制知识等等。一般说来,品质知识越丰富,对品质的认知也就越容易,对品质也越容易产生坚定的信念。品质知识丰富,也能够提升员工的品质能力,从而使其产生成就感,增强对品质的感情。可以说,品质知识是员工品质意识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品质知识的多少、品质意识的强弱并不一定成正比。
不错,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品质意识,虽然那种品质意识可能是朴素的、简单的,甚至仅仅局限于消费领域。进入企业后,员工在企业品质方针地指引下,经过企业的教育培训和其它方式的控制管理,逐渐将自己的品质意识与企业的品质方针协调起来,使其品质意识成为品质方针的扩展内容。
品质方针是企业“总的品质宗旨和方向”。对于每个员工来说,他对品质的认知,他对品质的信念,他的品质知识,也应当符合企业品质方针的规定,不能过分脱离企业“总的品质宗旨和方向”。但品质方针毕竟是“总的品质宗旨和方向”,需要员工在具体的工作中去执行。而具体的工作就可能涉及到具体的对品质的认知,对品质的信念和品质知识。例如,车工就要对自己的岗位所必须达到的品质要求有认识,对自己加工的品质有信念,对相关的加工品质知识有了解。而这些都必须符合企业的品质方针。因此,他的品质意识一方面成为企业品质方针的扩展内容,另一方面又成为企业品质方针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品质意识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品质信念。品质信念是员工自己控制自己品质行为的关键因素。在工作前,品质信念可以使员工确定工作的品质目标;在工作中,可以使员工充分发挥自己对品质的认知和相关的品质知识,随时调整自己的操作,从而保证操作符合相关品质要求;在工作结束后,可以使员工通过进行监视和测量,对工作及工作结果的品质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达到品质要求。当品质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时,品质信念可以迫使员工去进行必要的返修或改进,以使结果达到规定的品质要求。而最重要的是,当品质与其它目标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品质信念可以起到协调、控制和改变行为方式的作用,使矛盾和冲突得以合理解决。
品质意识在产质量量形成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品质意识差,是工作品质差的根本原因。心理状态不佳,可能造成差错,发生品质事故,但毕竟是偶发性的。品质能力弱,工作品质当然不会好,但能力弱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提高。产质量量长期上不去,工作品质经常出差错,追究起来,往往就追究到品质意识上。品质意识如何,往往可以衡量一个员工的工作品质,也可以衡量一个组织的品质管理成效。ISO9004:20000专门规定了“能力、意识和培训”,把品质意识与品质能力并列。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关于意识和培训,比能力和培训规定得更具体、更详细。从字面上看,其中一些内容,例如“文化和社会的习俗”、“组织未来的设想”之类,似乎与品质无关,但那正说明品质意识所需要的知识、思想、信念等,是相当广泛的。
品质意识具有对员工品质行为的控制功能,使其行为符合品质意识的要求。特别是在品质遇到冲击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品质意识往往能够坚定员工品质意识所指导的行为,不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动摇或改变自己的品质行为。品质意识又具有对品质的评价功能。这种评价功能不是判断产质量量水平的能力,而是品质意识在对产质量量、工作品质和品质管理功能的价值评价中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员工的价值观,或者说是品质在员工价值观中所占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品质意识在工作中还具有调节功能。员工在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对品质的干扰、冲击、损害等等,需要员工进行必要的调节。品质意识就能起到这样的调节功能。它是品质意识的具体表现,但又有其独特的意义。
(1)对行为的方向性和对象的选择性具有调节作用。意识能够驱使人们趋向或逃离某种对象或事物,影响着一个人对某事、某物或某人作出他个人的选择。员工对产质量量的意义(特别是与自己利益的关系)有深刻认识,对品质工作抱有肯定态度,就会乐意参加品质管理,重视工作品质;相反,品质意识淡薄,态度不端正,就会反感品质管理活动,忽视工作品质。
(2)对信息的接受、理解与组织作用。一般来说,人对有深刻认识并抱有积极态度的事物容易接受,感知也清晰;对没有认识并抱有消极态度的事物则不容易接受,感知模糊,有时甚至给予歪曲。品质教育的实践表明,品质意识强的员工,学习积极性高,学得快,学得好;相反,品质意识差的员工,学习往往出现困难,学不好,记不牢。意识和态度对信息还具有“过滤”作用,这种作用甚至反映到实际操作中。操作中看错数据,往往也与品质意识有关。品质意识差,对相关的品质要求注意往往不够,因而会“看错”。而品质意识很强的员工,对相关品质要求不仅敏感,而且注意。
(3)预定对象或事物的反应模式。意识是在过去认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经形成之后就会使人对某种对象或事物采取相应的行为模式。品质意识强的员工,就会重视品质,对品质工作抱积极态度,在接受新任务时,会积极考虑新任务的品质问题,在完成新任务过程中就会时时把品质放在首位,而不论领导是否给他交待或强调过品质;相反,品质意识差的员工一听说品质二字,心中就会反感,不管领导如何强调,也难以把品质放在首位。
(4)导致情绪上的不同体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一样,态度不一样,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也就不相同。一般地说,对认识深刻并抱肯定态度的事物和行为,可以给人带来满足、愉快、喜爱等内心体验;对认识和态度上否定的事物和行为,则可能带来相反的内心体验。品质意识强的员工,品质态度往往积极,不但能积极参加品质改进,而且能产生肯定性情感,心情舒畅,容易产生成就感;相反,员工的品质意识差,品质态度就会消极,也就会感到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或者烦躁、冒火、生气;或者恼怒、痛苦、不安。
品质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有赖于品质教育。品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员工品质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也就是说,品质意识的建设依赖于品质教育,品质教育就是为了品质意识建设。当然,这儿所说的品质教育是广义的,不仅包括了办班上课、各种培训,更重要的是平时通过开展品质活动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任何一项行为,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往往源于其目的。目的明确了,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就明确了。目的不对,内容、形式和方法也就可能出偏差。教育总有两个方面,—是教育者(包括教育的组织者),一是受教育者。这两方面的目的(或者说其动机)又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不同,又怎样把它们结合起来呢?
先说教育者或教育的组织者,即企业方面的目的。不错,企业进行品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质量量,以求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品质教育和产质量量之间毕竟还存在一些中间环节。这就是品质意识的品质能力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品质行为。品质教育的直接目的当然是增强员工的品质意识,提高员工的品质能力。产质量量仅仅是品质意识和品质能力以及由它们所决定的品质行为的功能作用之产物,离开品质意识和品质能力以及品质行为这些中间环节,品质教育和产质量量以及经济效益几乎难以发生直接联系。
作者:
肖欣
时间:
2011-11-4 10:23
不少企业对这些中间环节重视不够,研究甚少,幻想着“立竿见影”,追求急功近利,结果欲速则不达。人们往往又把教育理解得过于狭窄,似乎就是上课讲TQM,讲ISO9000,讲PDCA,今年讲这一套,明年还讲这一套。教育内容和现实需要脱节,再加上品质教育中其他形式主义作法,反而使品质教育达不到提高产质量量的目的,因此其内容、形式和方法都应当有所改变。
再说受教育者即员工的目的。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必须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即有“我要学”的心理倾向,才能学习得好。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由学习动机促成的。学习动机是对学习起推动作用的心理因素,它不仅决定着学习者的学习性质,而且也影响着学习成效。如果缺乏学习动机,不管外界如何施加压力也是徒劳的。那么,员工接受品质教育或学习品质知识的动机又应当是什么呢?
员工学习的目的当然应当是提高自己的品质意识和品质能力,这是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员工自己也应当这样要求自己。但是,员工的品质意识和品质能力提高后,得不到认可,得不到“用武之地”,得不到相应的报酬(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员工就不可能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品质教育必须与品质奖惩联系起来,品质奖惩反过来又成为品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品质奖惩不分明的企业,品质教育肯定是搞不好的。学习报酬不仅仅是指奖学金之类的物质报酬,主要还是在学习中获取知识满足员工需要的程度,也就是员工自己对自己的“报酬”。对学习优异者适当给予奖励(如奖金、合格证书、表彰等)也是必要的。
为了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首先应当对员工进行学习的目的性教育。在品质教育中,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学习对提高产质量量,对提高自己的品质意识和品质能力的意义,使他们感到学习内容与他们的工作密切相关,很有价值,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强烈起来。其次,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品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使员工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再次,还应当适当地采取奖惩、竞赛、考试等动机诱因,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如果对员工的学习动机注重不够,品质教育不仅不能吸引员工参加,反而使员工容易产生反感。—旦形成逆反心理,把品质教育当成负担,员工就不愿意参加学习,或者人到心不到,达不到品质教育的目的。那种用惩罚方式强迫员工参加学习的方法,更是不对的。
作者:
大板牙
时间:
2011-11-4 10:23
有点抽象了,还是支持一下,提高品质意思一直是个难点。
作者:
白日梦
时间:
2011-11-4 10:23
品质意识和人员的素质也有关系。
欢迎光临 标准下载论坛 (http://bbs.bzxzk.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