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下载论坛
标题:
白领如何缓解职场抑郁
[打印本页]
作者:
阿龙
时间:
2011-11-1 13:45
标题:
白领如何缓解职场抑郁
近日,内地演员贾宏声、韩国影星朴龙河的自杀事件,给娱乐圈盖上了“高压抑郁”的帽子。其实,不仅娱乐圈明星在“高压”下逐渐走向抑郁之路,职场圈的“白领一族”,也渐渐在房价、物价、房租、加薪、晋升等各种压力下,出现疲劳、失眠、脱发等种种综合性职业病,“职场抑郁”现象在白领一族中也越来越明显。
白领如何缓解抑郁降低自杀风险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据统计,我国有2000多万抑郁症患者,其中15%的人有自杀的危险。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人类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为此,英才网联就业指导专家针对职场白领一族工作压力过大,如何排解压力、渡过职场“抑郁期”进行了解析。
抑郁症状一:理想与现实距离遥远
小张,名牌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外企公司,从事底层工作。刚毕业时,小张就给自己定下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但在现实面前,那个曾经的“天之骄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渐渐开始感觉到不适应,开始不断“碰壁”,同时离梦想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做任何事情都感觉“失之千里、差之毫厘”。小张的情绪在压力中不断失控,开始沉浸在消极抑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排解方式:降低期望值,分散注意力
就业指导专家认为,像小张这样对自己高要求的人,一般达不到目标会很容易焦虑抑郁,小张首先要学会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在给自己规定的目标框架中,重新审查和定位,例如原来要求自己1年晋升到主管、3年晋升到经理,现在可以告诉自己3年达到主管、5年以后晋升经理。在碰壁中,要学会分析碰壁的原因,不要因为曾经是校园的佼佼者,在工作中所做的事情一定就是对的。
另外学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将所有的“重心”都寄托于工作之中,学会散步、运动,观察周边的生活喜乐,这样,会从其中体会诸多人生的哲理,抑郁的心情也会慢慢淡化。
作者:
阿龙
时间:
2011-11-1 13:45
抑郁症状二:职场人际关系隐性抑郁
小李,由于性格比较柔弱,入职以后,总担心自己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与自己的上司、同事关系一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长期心情压抑:“早晨站在拥挤的地铁车厢中,感到无比压抑,忽然有一种想打碎车窗玻璃的冲动”。由于不适应公司“紧张、压抑”的工作环境,不久她向人事部门提出了辞职申请。
排解方式:寻找倾诉对象,改变处事风格
就业指导专家认为,对于小李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小李自身性格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公司文化氛围的问题。公司文化氛围是大环境,一般不容易改变,所以,小李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适应周围环境和氛围。调节方式有两方面:第一,倾诉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小李只要找到不就职于同一公司的知己,认真地告知自己在公司的状态,第三者以“旁观者”的思维分析利弊,小李很容易接受其建议。
第二,改变处事风格。一个人的性格不容易改变,但是学会主动微笑和主动加入部门的沟通之中应该不难。不要总认为别人在窃窃私语的是你,让自己时刻处于“紧张、压抑”的环境中,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客观面对领导的指责和批评,这样处人为事,人际关系一定会渐渐和谐起来。
职场中白领抑郁原因有很多种,没有过不过去的“坎”,只是有不想面对的逃避心理。其实不妨换一种方式面对,男性可以在抑郁的情况下彻底“抽身”,选择一个地点,一个人,一个背包,一段旅途;女性可以选择去美容院做一个缓解压力的SPA,美美地享受一下停下来的心情,何乐而不为?
来源:瞭望观察网
作者:
阿龙
时间:
2011-11-1 13:45
你有工作压力吗?欢迎安徽老乡到“安徽人”主题帖释放压力,大家聊聊家常!
作者:
肥仔超
时间:
2011-11-1 13:45
当我感觉有压力,上班心情不好时,如果是晚上8点下班的话,我会在一个人时候吼几嗓子,感觉还不错,一天的不爽全都发泄出去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嘎嘎
作者:
神气小小猪
时间:
2011-11-1 13:45
感觉压力大的时候可以散散步,或者小跑一会。告诉自己没什么能打败你
作者:
星光依旧
时间:
2011-11-1 13:46
压抑了
打几局CS 心情就好了
作者:
大嘴囝
时间:
2011-11-1 13:46
晚上回家玩玩星际,打打CF,再呼呼一觉到天亮,起来啥压力都没了
作者:
dkgsb
时间:
2011-11-1 13:46
去洒吧喝点小酒,看看钢管舞,上跳床嗨皮一下……好啦。
兄弟我现在发现位置坐得越高,越寂莫……
终于明白“寡人“感受……
Q168,我不是安徽滴,但是也可以聊聊吧!
沟通不分国界…
作者:
wqq777
时间:
2011-11-1 13:47
我也发现了,职位越高压力越大。不过我天性乐观派,今天有点小忧郁,明天就好了。我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催眠,没什么事是过不去的。
欢迎光临 标准下载论坛 (http://bbs.bzxzk.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